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杨兴平
四川省现有营养改善计划国家、省、市三级试点县125个,占全省183个县(市、区)的68%,覆盖了所有“老少穷”县;试点学校12811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67%;受益学生371.7万名,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45%。4年多来,我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试点地区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健全责任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各部门、各方面协同实施的推进机制。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协调小组,全省各有关市(州)和试点县均成立领导小组。各试点县积极履行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职责,42个县已常设营养办。各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具体承担组织实施和管理责任。2012年起,省政府将营养改善计划列入重大民生工程,实行目标考核。各地、各有关部门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全程监督,建立月报、简报、通报制度,并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落实和监管体系。
注重提质扩面。从2012年起,我省在61个国家试点县外,启动58个“老少穷”县同步同标准的省级试点,惠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355.8万人;成都市在第三圈层(经济相对落后)的6个县同标准启动市级试点,惠及学生15.9万余名。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我省将67个民族自治县和民族待遇县的省级试点范围扩大到县城义务教育学生,新增受益学生23.5万人,实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生全覆盖。
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在资金保障上,市、县两级政府将地方承担的膳食补助、供应配送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除中央资金外,我省已累计落实地方资金94.7亿元,其中营养膳食补助资金43.2亿元、食堂建设资金51.5亿元。同时,我省印发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2015年起建立实名制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并开展资金使用专项审计。二是在人员保障上,全省共安排专门人员150余名,编外聘用食堂工勤人员2.3万余名,并加强工勤人员业务培训,严格执行定期体检和持证上岗制度。三是在硬件保障上,印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伙房)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明确建设选址、布局与规模、设施配置等基本标准和要求。2012年至2015年,各级政府将学校食堂列为重点建设内容,落实工程收费减免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截至2015年底,共新建、改扩建食堂200万平方米。
创新供餐模式。推行供餐模式改革,具备条件的学校逐步调整为食堂供餐模式,加强食堂供餐管理、营养配置设计及食品安全队伍建设,提高膳食科学化水平。截至2015年底,试点学校中实施食堂供餐的共9083所,占71%;试点受益学生中食堂供餐的279.2万人,占75%,其中国家和省级试点县此类学生受益面分别达89%、64%。
加强宣传报道。广泛宣传营养改善计划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 2015年我省已在教育部网站播出61个国家试点县的专题视频,125个试点县的专题视频正在省教育厅网站展播,有11个县参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阳光校餐网”的数据信息报送、展示活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