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从注重“上好一堂课”转向关注“培养好一个人”

苏州:10亿再造教师队伍

2017-01-2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教育现代化的相关指标高位钝化,这曾是江苏苏州教育面临的困境。

  参照国际常用指标和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在外显的可量化指标中,大多数指标对苏州而言已经达到高位,类似从98.5%到100%的提升并不能显著体现增长性价值。

  困则思变。但从哪里开始变革,着力点又在哪里?对此,苏州给出的答案是:在教师!

  “变轨”理论 重塑教育的发展轨道

  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曾在苏州市教育局工作过,历经苏州教育现代化的起步发展全过程。在他看来,苏州要在教师队伍的“教育觉醒”上下功夫。

  让埋头忙于学科教学的教师实现“教育觉醒”不是容易的事,却又迫在眉睫。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不同阶段的教师队伍有着不同的教育视野和追求,教师队伍建设如果沿着原有的轨道运行,就无法实现和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目标对接。就像卫星需要多次太空变轨才能对接某个既定的空间站一样,教师队伍建设同样需要多次“变轨”,才能摆脱职业倦怠的负面影响,获得新的觉醒、动力和视野,对苏州教育而言,亦是如此。

  “变轨”需要外在的动力,苏州把这一增量动力放在投入上。苏州教育现代化20余年的进程中,一直是投入先行,近年来投入“轨道”则有所变化,不但重视硬件建设,更舍得在教师队伍再造上花钱,明确提出投入结构的转型,修筑了教育投入的“复线”。目前,苏州教育财政投入初步实现了向教育人才培养倾斜。

  苏州将在“十三五”期间持续投入10个亿,用于教师队伍建设,培育追求卓越的教师精神,再造一支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更高质量的教育取决于我们教什么和怎么教,这是关键的过程性因素。“苏州教育的经验是,有好老师才有好的教育。”顾月华说。

  让校长先“变轨”,从“行政”轨道转到“专业”轨道上来。早在2012年3月,苏州工业园区就已经孕育了校长职级制的雏形——“区域性校长职级年薪制”。2013年政府发文试点推行,2014年首次评出市属中小学校长职级,该职级共分“四级六等”,即特级、高级(含一等、二等)、中级(含一等、二等)、初级,这成为校长新的职业“阶梯”。实施校长职级制后首批特级校长之一、时任苏州景范中学校长顾苏云说,苏州办学已经有很浓的专业化味道,校长职级制适合苏州的教育状态,是一种导向,为校长提供了一种专业化的机会。

  与此同时,苏州启动了“义务教育项目学校建设”“好学校大家说”等系列活动,培养校长的专业自信。平江实验学校校长潘娜认为,这些活动的开展提升了校长对办学理念、行为准则、个人价值等认识的广度、深度和精度。

  被改变的“轨道” 获得主动的教育人生

  放下语文课本,去街道做主任助理;放下繁忙的教学管理工作,到社区挂职党委副书记……这些看似奇怪的挂职,在苏州教育人看来已经习以为常并让其深深受益。

  “把老师放出去”,被改变轨道的不只是校长。苏州搭建了多样化的教师交流平台。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编制紧缺、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苏州教育较大规模实施了跨学段、跨行业、跨系统的挂职学习。这是苏州教育人才的“孵化器”。“课程建设要先于校舍建设。”正在主持筹建苏州相城第二实验中学的袁卫星说。

  让袁卫星获得“敏感与高度”的政策,是苏州市教育局的《中青年干部“上挂下派”双向挂职管理办法》,办法提出让年轻干部在不同岗位“墩墩苗”。苏州先后选派6名年轻干部赴教育部锻炼任职,把握政策发展方向。5人赴市级机关挂职,22人在教育惠民服务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挂职。2014年集中选派22名,2015年又派出15名优秀干部、教师挂职锻炼,近年来,整个苏州市共派出800人次挂职学习。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王莉去了姑苏区发展和改革局,苏州第十六中学副校长江晨宇去了北京的媒体,常熟市实验中学副校长钱建江去了教育部课程中心……新的人生轨迹给了他们全新的教育视角。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教师潘晓云在挂职中期总结中说,教育已经不是封闭的学校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大教育问题,要同家庭、社区、社会达成教育共识,教师的专业化要有超越学科和校园的全局视野。

  教师的“专业+” 转向“培养好每一个人”

  相对于财政投入、校长职级制等显性“轨道”的调整,苏州教育还有一条隐性但更为重要的“轨道”调整——教师发展评价改革。2016年,苏州市教育局提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从强调把握学科能力转向更加注重教育境界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从注重“上好一堂课”转向关注“培养好每一个人”。

  这种教育“轨道”的调整背后需要教育者的专业支撑。启动苏州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项评选办法研制工作,推行姑苏教育人才计划,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研发了“我要上公开课”“我要上慕课”等七大类“我要”系列培训……苏州教育把教育人才的专业成长看得比什么都重。曾任苏州中学校长的周春良从一所学校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理解“培养好每一个人”。他说,苏州中学首任校长汪懋祖提出培养“有转移环境之能力,而不为不良环境所屈服”的学生,我们要传承这种精神,培养人对社会的匡正精神。一个有意思的脚注是,近日,一份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的数据显示,苏州中学的教研论文数量已经进入全国中小学前十。

  常熟市实验小学校长金一民以“关怀”理念构建学校的人文环境。他帮助每一位教师选准自己的发展方向,找到专业发展的支点,向教育管理、学科教学和心理咨询等不同方向个性发展。近年来,学校自主培养特级教师3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30多名。

  这是苏州教师专业化的一个缩影。但苏州教师不满足学科内的深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业+”,具体来说就是专业+“教育志愿者、心理咨询师、教育规划师、大数据分析师”。立德树人,师德是前提。苏州倡导全市8万名教师“像叶圣陶那样做老师”,还鼓励教师在“十三五”期间根据自己的情况获得志愿者证书、心理咨询师证和教育咨询师证。鼓励教师热心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用专业的心理学和教育咨询能力服务学生,学会利用大数据确保教育行为科学化。

  苏州教育的转向不仅依赖于教师的专业化和“专业+”,还受益于苏州开放的教育观。有两个常为人乐道的细节:一是2016年初,苏州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要从终身学习、系统培养、合力育人的角度重新审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作用”,迈出了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完整教育生态闭环的关键一步。二是在苏州教育财政投入上,有一个名目新颖的项目——“柔性使用人才专项经费”。2014年9月,苏州启动校外专家进校园工作,落实专项经费1.4亿元,全市超过1万名校外专家受聘于学校。到2015年,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校外专家总数不低于学校岗位总数的5%,职业学校校外专家总数不低于学校岗位总数的20%,校外专家为教育“变轨”提供了智力支撑。

  “教育第一,教师为本”。这是苏州教育的立场和底气,而“变轨”则是苏州教育获得突破的关键词。有研究者认为,苏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关键性进展,其背后固然少不了教育投入的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观念和思想的推动以及不屈不挠的实干精神。(本报记者 张树伟)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