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承续知行统一的教育传统

2017-03-2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我们回过头去,重新梳理中国传统教育中关于学思互助、知行统一、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理念,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与生活更好地结合,重现生机与活力。

  古人云:道不远人,斯文在兹。西哲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传授知识,拓展人的生存技能,提升人的生命品质。进而言之,教育须以人为中心,要与活泼泼的生活相结合——脱离生活的教育,必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教育大国:一则高度重视教育,强调“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二则大力普及教育,乃至“学校如林、庠序盈门”;三则教育理念发达,有教无类、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提出之早,运用之妙,世所罕见。特别是往圣先贤关于学思互助、知行统一、教育和生活相结合的理念,最切近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客观而言,学思互助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是说,只重学习而不重思考,会使人陷入迷津、茫然无措,即使习得知识,也只是个“书橱”而已。同样,只重思考而不重学习,会使人陷入狂想、精神疲惫,即使有些新想法,也因没有广博的知识作为支撑,不能落到实处、成就事业。所以,学与思不可偏废,而应互相助益,正如王船山所说:“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而且,知行统一既是恰切的学习方式,也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知识易于掌握,道理易于明白,关键能否用于实践、付诸行动。针对“知易行难”的特点,古人特别强调知行统一,注重博学笃行。类似格言不胜枚举,如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王阳明更是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是说,对于知识和德行,老师言传身教,学生真知力行,民众表里如一,方是最成功的教育。

  梳理中国的教育发展史,抑或国外的教育发展经验,真正的教育都没有离开生活,而是融入师生的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传统教育中,无论是学思互助,抑或是知行统一,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德行高尚的君子,塑造修齐治平、经世济民的英才。达此目的,需要在“事上磨炼”,实现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既与个人的生命、生活相结合,更与家国天下的大生命、大生活相结合。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事实上,古代的教育,并不是今人想象中那般枯燥,以为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样高大上的“六经”教育,实际上也有“礼、乐、射、御、书、数”等生活化的“六艺”教育。

  民国时期的教育家陶行知,很好地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神,又积极吸纳了西方现代教育思想,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著名教育理念。关于学思互助,他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关于知行统一,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关于面向生活,他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他特别重视教材生活化,认为“初年级的学生,多数的生活力不能从文字上取得,若受文字的限制,生活便枯燥无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教育取得长足进展,但也出现一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的功利性、短期化现象日趋严重,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与活泼泼的生活相结合,以至于教师填鸭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学思结合不足,知行统一不够。部分教材内容脱离生活、枯燥无味,部分原本是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课程,却变成了考试课、加分项,等等。这些都有违教育的本质与目的。今天,我们回过头去,重新梳理和致敬中国传统教育关于学思互助、知行统一、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的理念,有助于推动中国教育与生活更好、更紧密地结合,重现生机与活力。(作者 慕朵生)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