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山东:志愿者悉心传艺

2017-04-1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从49%提高到78%的背后,是贫困地区小学英语参训教师学科基本技能达标率的整体提高;从7%提高到52%的背后,是贫困地区音乐参训教师学科基本技能达到高级水平比例的大幅提升。日前,山东省一项2016年项目终测数据显示,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山东省部分财政困难县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有了快速提高。

  变化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山东教育志愿者培训贫困地区农村教师扶贫的故事说起。

  2014年教师节来临之前,山东贯彻落实中央及山东省扶贫开发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依托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成立了山东省教育志愿者协会,开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科教学技能培训项目,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6545名来自高校、中小学、教科研单位的优秀教师成为注册教育志愿者。

  协会成立后,首个志愿服务项目是开展郓城等财政困难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学科教学技能培训。教育志愿者采取送教下乡、连续培养的形式,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到受援县对薄弱学科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全员培训。从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志愿者在菏泽市郓城县共送课804人次,培训郓城县乡村英语教师307人、音乐教师224人。

  “由于乡村艺术特长教师匮乏,音乐课基本陷入‘几节课教熟一支歌’的状态,学生普遍对音乐知识一窍不通,无法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我们下决心一定要帮助贫困地区农村音乐教师提高学科技能,把乡村孩子带入艺术的殿堂。”齐鲁师范学院的何艳老师连续两年主动加入教育志愿者行列。

  2015年9月,山东进一步扩大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在商河县、沂源县等14个财政困难县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学科教学技能培训。到2016年7月底,志愿者义务送教7980人次,常年参加义务支教的志愿者达到689人,受训教师达到3811人。

  志愿者们采取分层教学和每个教学班“专家(志愿者)+助教(当地骨干教师)”“一带一”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示范指导,为贫困地区培养并留下了一批学科“种子”教师,成为助推乡村教育长远发展的“星星之火”。

  在志愿服务培训中,志愿者们不辞辛劳,每到周末就从各地赶到边远的农村支教培训地点,有的来回几百公里,乘火车、换汽车、搭出租车,辗转五六个小时才能赶到培训点。

  “我只是换了一种过周末的方式,这种方式更有意义。能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给更多农村的老师们,帮助更多贫困地区农村的学生,我很幸福。”山东省实验中学的高惠燕老师是志愿者中岁数最大的一位,她还自发成立了“天涯海角心连心助读团队”,组织爱心人士为商河县10余所小学捐书近3万余册,先后在15个村庄建立了“爱心书屋”和“阅读小组”。

  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的冯康老师是唯一的男性舞蹈老师,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和汇报演出的排练,他不顾淋巴结炎症引起的高烧,晚上自己悄悄去郓城县医院治疗,白天坚持教学和排练,没有耽误一节课,在郓城一年共计送教37天,圆满完成了志愿服务任务。

  志愿者的辛勤奉献,不仅提高了贫困地区教师的学科技能,还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人家志愿者老师这么远都来了,我哪怕退休前能给学生上一节高质量的课,也值了!”沂源县西里镇鲁能希望小学即将退休的王永安老师,每次都骑着摩托车,带着电子琴,跑近50公里的路赶到县城参加培训,一次也没落下。

  2015年7月,郓城县的志愿培训项目结束后,葛增博等22名符合条件的郓城县参训教师,自愿报名加入了义务支教团,以感恩之情反哺教育。

  2017年,山东省教育志愿服务从英语、音乐两个学科扩展到英语、音乐、美术、家庭教育4个学科。到2018年1月,计划再组织教育志愿者829人,对平阴等10个县4个学科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此外,山东还建成了“山东省教育志愿服务网”,实现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化,成立教育志愿服务常设工作机构和省级学科核心专家组,统一研制项目培训方案和考核标准,建立教师志愿服务“绩分银行”,形成长效机制,切实保证质量。(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姜春美)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