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一带一路”下,人才红利怎么挖掘

——来自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观察之一

2017-07-29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人数逐年增加,2016年达到44万余人,但这些来华留学生普遍反映,他们留学中国的经历和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中资企业对外投资热情日益高涨,对国际化、本地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7月28日下午,在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论坛上,留学中国预科教育联盟常务副会长周涌提出了这样一个供需矛盾。

  供需矛盾的背后,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人才红利怎么挖掘的难题。此次论坛上,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来华留学生:尚待挖掘的人才红利

  对于“出海”的中资企业来说,本地员工与外派员工的最佳比例是7∶3。然而,2017年领英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出海”中资企业中,外派员工比例高居72%,国际化、本地化员工的比例只有28%。对于这一现状,此次论坛专门发布了《“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白皮书》。

  “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落实,推动了来华留学生数量的持续增长。《白皮书》显示,按照政府规划,到2020年,来华留学生规模将达到50万人。到2017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40万人。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15年获得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超过4万名,同比增长9.9%。

  《白皮书》认为,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资企业而言,来华留学生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库,可谓“家门口”的国际人才。然而,无论是留在中国还是回国,这些来华留学生都没有成为中资企业在海外的人才资源。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来华留学生这个群体,就能为企业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问题提供另一个解决方案。这会让来华留学生、‘出海’中资企业都获益匪浅。”留学中国预科教育联盟首席知识官张力告诉记者,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语言表现出了强烈兴趣,并因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实际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中资企业所需要的一些基本技能,从很多方面来说,这都是十分珍贵的人力资源。

  校企合作:多方共赢的必经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民心相通”,而如何通过教育“带路”,促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企业输送优质国际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持续动能? “这既是新时期来华留学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也是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张力认为,有过留学中国经历的本地人才既熟悉本地市场,又了解中国模式,是中国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关键因素。

  东盟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要区域之一。亚洲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联合总会会长王志民表示,通过校企合作,东盟各国的在华留学生群体将成为稳固两国良好关系的纽带和来华留学生与驻外中资企业的桥梁,通过为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企业本地化、各国文化的深入沟通和相知相交,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合作。

  事实上,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多方共赢的必经之路。贵州大学校长陈坚表示,校企合作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有利于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双赢。

  “曾经,我们企业在东盟招聘懂中国的当地员工非常困难。”说出这句话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正新发出一声叹息。然而,姜正新也敏锐地认识到这给校企合作带来了机遇,公司专门打造了一个数字化云平台,通过校企合作,让政府、高校、网络运营商、中资企业、东盟国家学生都参与进来,为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助力。

  正因为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执行秘书长刘宝利在去年教育交流周上呼吁,并召开了今年的校企合作论坛。

  “订单式”培养:需求导向的精准定位

  当然,校企合作只是“一带一路”人才红利挖掘的第一步。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才真正考验教育者智慧。在论坛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分享了该校的秘密武器——“订单式”培养。

  自2012年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尝试来华留学生校企合作新模式,目前已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空客北京等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并与顺丰速运、宝马中国、大众汽车、阿美石油等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提供从语言培训到专业培养的全方位多层次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该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例如,该校将海南航空对学生实操能力的需求以实习实践的形式纳入学分体系,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将学生能力短板及时反馈学校,学校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帮助来华留学生进一步完善自身能力,适应市场需求。

  “校企合作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三赢’,发挥企业和社会的力量,促进来华留学生招生、就业、创新创业工作,进而促进留学生教育质量和规模的提升,再以高校为桥梁反哺企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王稼琼表示。

  刘爱民是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负责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投资、开发和运营。与王稼琼一样,他也是校企合作培养国际人才的坚定拥趸。

  在过去十几年里,刘爱民和他的团队在推进中国和当地文化相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他们和孔子学院合作设立分校,提供汉语课程和太极拳、书法等中国文化课程,培训入区企业员工,甚至常年为一些职业学院提供奖学金,帮助入区企业吸引当地优秀技术人才。目前,泰达在埃及已经成为最受公众欢迎的外国公司之一,中高级管理人员本地化程度达到了90%,公司全员本地化程度甚至达到了95%。

  在刘爱民看来,校企合作是一项新的事业,需要一些先行先试的样板。他表示,自己正在与相关机构进行密切沟通,为在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内建设泰达国际教育园区进行前期筹划,这个计划将包括留学生预科、中国大学双认证本科教育、职业培训等内容。2018年这项工作将正式启动。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利在各方、大有可为。我诚挚地邀请国内的高校到埃及去实地考察,共商合作大计。”刘爱民在论坛上呼吁。(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 余闯)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