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做无声世界的幸福使者

——记十九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教师杨小玲

2017-10-23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代表寄语

  希望能进一步完善针对残障学生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残障学生提供适合的职业教育,让他们能均等享受教育资源。

——杨小玲

  “作为十九大代表,心中想着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更想着这些美丽的天使,想把他们的期盼带到中央。”自今年6月份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后,湖北省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副校长杨小玲更加忙碌了。

  杨小玲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大国外交》等栏目,并记下笔记。她携其团队走访各大社区、农村、贫困地区宣讲党代会精神。围绕特殊教育的学校管理、残疾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她亲自去各大特殊教育的学校调研,与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沟通交流,听取他们对特殊教育的建议。

  杨小玲是湖北省十九大代表中的基层代表之一,她扎根特殊教育27年,先后成为500余名聋哑学生的代理家长,辅导700余名聋哑考生步入大学校园,将邰丽华等学生培养成全国顶尖残疾人艺术人才。杨小玲先后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并于今年当选为中共十九大代表和湖北省委委员。

  1990年初夏的一个下午,只因一段无声的舞蹈,杨小玲放弃保送大学和去省直幼儿园工作的机会,来到聋哑学校当老师。然而,不懂手语和舞蹈的她,常被学生“欺负”得泪水直流。为了“闯进”学生们的无声世界,最初两年她利用课余时间疯狂学习下腰、劈叉,自创“鼓”舞,让孩子们“听”见音乐,她还拉着特教老师学手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她把音乐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们在跳舞的同时学到知识;为了实现动作整齐,她自创了呼吸传递法;为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她探索出无线沟通法……

  “艺术团的学生离开我,一样有精彩的人生;跟他们相比,聋哑学校的孩子更需要我。”2006年,杨小玲婉拒了中残联艺术团的工作邀请,毅然回到武汉,回到聋哑孩子们的“无声世界”。2008年,在杨小玲的带领下,学生们登上了残奥会开幕式的舞台,展现残疾人心中的梦。“不管多苦多累,她一走进舞蹈室,就像上了发条。”杨小玲丈夫陈双洪说。

  聋哑学生多数家庭贫困,为此杨小玲免费为聋哑学生开设职业培训项目。除此之外,2013年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杨小玲建议为聋哑学生办理城市低保,保障聋哑学生的基本生活。如今,聋哑学生的城市低保已在全省铺开。

  “孩子将来能做什么?人生价值怎么体现?”从为聋哑学生设计舞蹈到设计人生,2015年,杨小玲将非遗文化引入学校。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跳舞,还有机会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汉绣、剪纸、书法等艺术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更多聋哑孩子变得自信阳光,也掌握了一技之长。

  如今,杨小玲的名字成为志愿服务的标志。武汉市成立了1000余个“杨小玲助残扶困小组”,还成立了杨小玲助残基金,帮助100多名聋哑学生完成学业;她还受聘为江汉大学成长导师,成立江汉大学杨小玲青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达1000余人,服务在江城的地铁、医院、学校等处;她受聘为国培计划的培训教师,为近3000名全国优秀教师培训师德师风。

  “这些年来,学校没有招到一个特教专业老师。新招的老师在特教方面都是零起点,从学手语开始入门。”杨小玲说,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杨小玲工作室”办起了手语班,为特殊行业做手语培训100余场。杨小玲调研后发现,因待遇低、任务重,许多特教学校不仅缺专业教师,连非专业教师也缺。为此,她呼吁提高特教教师待遇,让更多优秀教师服务残障学生。

  “我们急需一所为残疾人提供完整职业教育的学校,想要全面脱贫,残障孩子必须有能够在社会立足的技能。”杨小玲说。

  杨小玲说,每次看到孩子们成长的笑脸,她都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梦,用自己的“鼓舞”帮聋哑孩子圆梦,更是圆了自己的梦。(本报记者 程墨)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