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黑龙江鸡西创新德育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强化养成教育——

“落到实处的德育,效果杠杠的”

2017-12-0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随意走进黑龙江省鸡西市的任意一所中小学,你很快就能发现每所学校闪亮的名片。

  在鸡西师范附小,这张名片是“书法”。学生、教师的习字作品在校园随处可见,汉字之美到处流淌,翰墨之香飘满校园。

  在兴凯湖中学,这张名片是“环保”。该校地处兴凯湖畔,常年坚持开展“洁净兴凯湖”环保体验活动,调查报告多次获奖。

  鸡西150余所中小学,孩子们或练习书法、或诵读经典,或种草育花、或外出调研。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这让鸡西市教育局局长俞景福非常兴奋。

  “近年来,我们德育工作主要抓住‘一个中心’,突出‘三项任务’。”俞景福说,“一个中心”,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将其融入课程体系、教学活动及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三项任务”,则是小学抓好养成教育,初中和高中以明理导行和成人成才为重点抓好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品德高尚、学业优良、身心两健的人。

  形式多样,德育促进智育

  小学生练字,为了啥?

  鸡西师范附小在实践中给出答案:为了练心。

  翻开该校孩子的习字档案,几乎每个孩子的字迹,都慢慢从歪歪扭扭变成规规整整。很多学生还因为练习书法,纠正了不规范的坐姿。

  还有更重要的变化。该校的入学调查显示,70%的一年级新生入学时都难遵守纪律,不爱听课,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而在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学生们心性悄然改变,逐步养成了精力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习惯。

  为着同样的“练心”,鸡西市和平小学采取了阅读的方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和平小学,这样的读书声每天在校园回荡。学校建设以阅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调动师生积极性,用文化引领教师、培育学生。

  “腹有诗书气自华”,深厚扎实的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些年来,学校打架事件几乎绝迹,喧哗吵闹也渐渐消失,学生的坐立行走、言谈举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校长陈景利说。

  在全市推行创新德育之初,教育部门和学校听到不少质疑声。家长们直言不讳:“养花、练字、读‘闲书’,不会耽误学习吗?”

  显而易见的效果逐渐消除了家长的担忧。在和平小学,该校学生在毕业时阅读量已超过500万字,是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4倍。在省市作文、演讲比赛中,该校获奖学生比比皆是。

  丰富多彩的德育形式,将品德教育渗透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使德育与文化教育相携共存,形成了良好的校风。近年来,鸡西不仅涌现了40所好习惯示范校、8所德育特色学校,而且有7所学校德育成果在黑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走向生活,注重“无声”育人

  在以书本知识塑造学生品德的同时,鸡西市积极拓展德育领域,注重以身体力行的尝试和实际情景的体验带动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体验生活中的艰辛和快乐。

  密山市知一中学开办集菜地、果园、鱼塘、温室于一体的学生体验教育基地。每年,教师与学生都要走进田园一起翻地、起垄、播种,并按照不同农时,种玉米、土豆、茄子、西红柿、向日葵等农作物。

  每次劳动结束后,学校都趁热打铁,组织师生写日记、作演讲。不少娇生惯养的学生通过劳动知道了家长工作的辛苦,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很多孩子回家后开始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

  在探索中小学德育的过程中,鸡西各中小学形成共识:德育工作不能仅靠学校,必须从封闭的校园中走出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共同育人的氛围。

  数年前,鸡西市树梁中学校长冯宝贵偶然看见当地的航模队在放飞航模,一下子着了迷。别人收拾东西回家了,他还一路跟着,别人还以为他要干坏事:“你跟着我们干什么?”

  原来,冯宝贵发现,航模运动对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很高,更可以塑造人坚韧不拔、不怕失败的品格。他琢磨,能否和航模队建立联系,把航模和德育工作联系到一起?

  待他说明来意,社团成员十分高兴,双方一拍即合。经过几年发展,树梁中学的航模队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还借助地理优势,和俄罗斯学校形成长期交流,实现互学互访。以航模队为龙头打造的科技教育体系,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张名片,一批批学生在校内外交流中磨炼胆识、训练口才,收获颇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这让冯宝贵对学校科技教育意义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以科技教育促进德育的前景也更加自信。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挖掘科学精神的内涵,实现科技教育和德育的紧密结合,让更多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实现自我成长。”冯宝贵说。

  家校互动,建起立体课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对这句话,鸡西中小学的师生深有体会。

  在鸡西市跃进小学,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进行德育是常态,一些学生在校期间确实表现良好。但校长权淑芳发现,由于学生大多是农民工子女或单亲家庭,学生回到家里被特殊的家庭环境影响,国学课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学校决定大胆创新,开办“家校课堂”。学校鼓励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国学的学习中来,搭建“亲子论坛”“师生演讲”等多种互学共长平台,让家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如今的鸡西,家校互动已成常态化。由于历史原因,当地很多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家庭教育知之甚少,家校互动正逐渐改变这一局面。

  “家长真的把学校当成自己家。一到下大雪,好多家长早早来到校园,自发和老师一起清理积雪。有几位路远的家长,每次清雪都是六点之前就到校,还有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怎么劝都不回去。”权淑芳对此十分自豪。

  鸡西市和平小学家长委员会不但制定了《和平小学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和平小学家庭教育公约》,还主动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开发了5本校本教材,组建了“家长讲师团”,建立了多个学生校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家长逐渐转变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乐于为班级、为学校作贡献了。”鸡西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汪海军说。

  在鸡西的每所学校,我们都能听见教师和家长为德育工作的点赞:“落到实处的德育,效果杠杠的!”(本报记者 高毅哲 张晨 曹曦 特约通讯员 王洪涛)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