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厚植立德树人的文化沃土

——大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2018-08-2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走进大同大学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文化石,石上镌刻着四个大字“大道之行”,出自《礼记》,这不仅是一个哲学命题,也赋予了这所新型大学新的文化内涵——大学之大的最高准则,大学之高的最高境界。

  这里,一草一木、一尊雕塑、一幅壁画、一片湖泊,无不渗透着文化的感染力。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处处彰显了大学文化的魅力。浓厚文化氛围的形成,缘于大同大学每届领导班子对大学文化建设的不懈努力,始终保持的一个共识——文化是大学的血脉。

  “大学之大,应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应该有最高的精神价值取向和追求。”多年来,大同大学办校治学从文化入手,从完善顶层设计开始,在政策、制度、人力、物力、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逐步形成了思想、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为一体的文化格局,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大同市的一个文化地标。

  在这里,关爱学生成为习惯,敬重教师成为传统,崇尚学术成为追求,张扬个性成为时尚。优秀的校园文化引导着一代代师生追求真理,增长本领,陶化性灵,提升境界。

  关爱学生敬重教师的文化氛围凸显育人之本

  教师是大学文化的塑造者。在大同大学党委书记马存根看来,“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能力强的‘经师’,还必须是真正为了学生用心和付出,以最大的尊重激励学生的‘人师’”。

  从教30多年的文学院教授张建平,在高血压、颈椎病等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仍一心扑在教学上。一次上课时他发现,讲台上多了一把椅子、一瓶饮料。原来,学生们得知张建平的情况后深受感动,在讲台上专门放了这些。但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张建平坚持站着给学生授课。

  近年来,大同大学评选出了一批批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很多都是像张建平这样的优秀教师。

  不仅如此,学校十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校,实行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了一支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他们中有教授、有博士,还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省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

  为把关爱送到学生心坎上,学校出台了校领导干部联系学院制度和处级干部包班制度,规定校党委书记、校长和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必须登台为学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行大学生导师制度、辅导员入驻学生宿舍制度,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疑难。188名处级领导干部共联系216个班级,43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担任专职政治辅导员,在21栋学生公寓设置了辅导员值班室,以此强化服务学生的主体地位。

  去年9月13日,机电工程学院新生报到点,一名叫辛荣达的新生提出要在学校附近租房住的要求,引起现场工作人员的注意。经过了解得知,辛荣达的母亲因患脑梗等疾病导致生活无法自理,他是带着母亲来上学的。为了照顾母亲,辛荣达已在校外租了房子。

  得知情况后,学院领导立刻赶到辛荣达的租住地看望了他的母亲,并组织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为辛荣达申请了一等国家助学金,并减免了学杂费;学生管理中心及学院向辛荣达提供了各类勤工俭学岗位;班里成立了帮扶小组,每个周末都去辛荣达家帮忙……“每位老师、同学的关心我都能感受得到,他们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动力,我不会辜负他们的期望。”辛荣达感动地说。

  “学校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同大学校长冯锋说。近年来,该校通过召开学代会、团代会,设立“书记信箱”“校长信箱”“意见箱”,以及通过信访、微信平台等渠道,保障学生享有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

  优良学风的文化氛围伴学生幸福成长

  优良学风建设是大学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需要文化氛围的滋养。

  多年来,大同大学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抓课堂、第二课堂,以及宿舍、网络、校外基地等阵地建设,着重抓好学生、教师和管理干部三支队伍,确保全员参与学风建设。

  今年7月12日,该校外国语学院95名学生走进了诚信考场,考场不设置监考,只安排一名考务人员,负责收发学生试卷,考务人员每隔40分钟巡视教室一次,解决一些考试中的突发问题。“这是一种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严于自我约束的考验。我想用诚信的品德为自己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走出诚信考场,学生张一帆说。

  3年来,全校学生已有6000余人次参加了诚信考试,诚信考试也成为该校进一步深化优良学风建设、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学校党委重视用校园文化引领学风。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打造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文化品牌、文化名片。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凝练时代精神内涵,突出大学文化的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同时注重专业性和趣味性,广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历练自我、表达自我、提高自我。

  学风劲,学校兴。十几年来,大同大学一届又一届学子践行、传承了校风,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社会口碑和声誉。教室里认真听讲、做笔记,图书馆、自修室座无虚席,校园角落里、树荫下书声琅琅,餐厅里一手攥着馒头一手翻着书本……来过大同大学的人都会对这些场景印象深刻。

  “让优良学风伴学生共同成长,让好的行为习惯跟随学生一生”是大同大学的心声。该校每年都有数百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了一批“学霸班级”“学霸宿舍”。据统计,3年来学校共有3791名学生考取研究生,录取率保持在30%左右。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左右,用人单位对大同大学毕业生综合评价优秀率达81.48%。

  文化自信彰显学生个性鲜明精神之美

  多年来,大同大学建设了一批以广场、艺术长廊、石刻等为载体的文化景观,镌刻其上的既有校训也有哲人名言,激励广大学生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青春风采。

  大同大学毕业生荣莲花,是山西省首批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最初,她的家人对于她回村里当干部的选择很不理解,父亲更是因此而气得掉泪:“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怎么又回到农村来了?”但荣莲花坚持了自己的追求,并三次推迟婚期,通过搞大棚蔬菜等措施,带领村里的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同大学子的责任担当与实干创新精神。

  同时,学校通过志愿者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十九大精神进基层高校“百千万”师生面对面行动等活动,筑牢了一系列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实践平台,导引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求学问、长本领、成长成才。

  近年来,“博士论坛”“同大讲堂”等学术交流影响广泛。学校不断完善有利于学术创新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保障学术活动的充分自由。树立学术规范,深化学术诚信教育,在校园打造诚信文化,影响了一届届学生。

  学校设立了两个院士工作站,学科建设和“1331”工程建设上了新台阶。化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优势特色学科,功能化学材料创新团队成功入选重点创新团队,石墨烯产业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确定为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石墨烯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评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物理新型微结构功能材料实验室被确定为省重点实验室。

  时至今日,大同大学已累计培养20多万名优秀人才,荣获无数国家级、省级奖项,在各类排名、排行榜中名列前茅,社会显示度和影响力日益攀升,特别是近两年来成为山西首批应用型大学转型试点高校。

  马存根说:“大学教育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应当高度珍视精神文化,表现为对学生的追求、尊严、价值、命运的人文关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文化是立德树人的沃土,植根其中,德立得牢、人树得正。”(本报记者 高耀彬 赵岩 通讯员 于立强)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