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牢记使命担当深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17-11-23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原专职督学 张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个维度需要我们深刻认识。一是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加丰富,更加多样。二是进入新时代,我们社会的发展还不够平衡,也不够充分。从教育的视角,看教育的当下,我们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特别是近五年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更加充分,但人民群众对公平而又有质量的教育需要更加旺盛,他们期待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面对这样的教育期盼,我们惟有坚持不懈地把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作为进入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不负历史重托和使命担当。

  进入新时代,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应当有新的作为。

  一、按照短板导向,夯实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础。

  进入新时代,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着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这就要求各地认清区域基本均衡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在资源配置上,城区和集镇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大规模学校和大班额较为突出;在教育投入上,有的地方不能持续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拖欠、挤兑、抵扣教育经费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补充机制不健全,教师结构性缺编存在较大问题。适应发展素质教育要求的音体美,卫劳科教师缺乏;在学校管理上,有的学校党的建设弱化,少数党员干部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学校文化特色不鲜明,办学理念缺乏有效的实现载体。在教学改革上,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重点的价值取向尚未确立,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成为主导。

  由此观之,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首要的是认清存在的问题,找准发展的短板,逐项加以整改落实,进一步夯实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筑牢教育现代化的根基。

  二、按照目标导向,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今年,国家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启动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督导认定。因此,进入新时代,我们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要按照国家优质均衡的目标导向,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要准确把握优质均衡的内涵要求。所谓优质均衡,就是要有良好生态的教育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更加优先发展教育,部门要对教育更好的履职尽责,全社会要更加理解支持教育发展,形成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生态。就是要有先进的硬件水平,办学条件的相关标准与基本均衡时相比,指标更高,水平更高,保障更实。就是要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工作要求、政策要求更高。就是要有充足的办学经费,教育投入占GDP4%的政策能够进一步保障;教育法定的“三个增长”能持续落实;特别是生均公用经费能够逐年提高,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能够按需保障,教育用钱不再捉襟见肘。就是要有创新的改革举措,着力破解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顽疾,追求新的教育梦想,实现城乡教育的新跨越。就是要有规范的学校管理,坚持依法办教育、依法办学校,依规管学校。努力做好人文管理、制度管理、精细管理。就是要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城乡学校要有新发展,改革要有新突破,教师要有新成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更高,获得感更强。

  二是要准确把握优质均衡推进的重点工作。进入新时代,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点工作涉及四个维度。一是教育资源配置强度,重点关注在教师、校舍、设备等方面的标准化配置水平和城乡学校差距的进一步缩小。二是政府责任落实力度,重点关注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经费标准、装备配置标准的制定和落实。三是教育质量提升效度,重点关注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业质量提高,素养水平提升。四是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重点关注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职、资源共享、教育公平、办学规范、质量提升和学生发展情况等,社会各方对教育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三是要准确把握优质均衡督导认定的价值导向。进入新时代,开展的国家优质均衡督导评估,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工作导向。一是强化条件保障。引导优质均衡在办学条件上达到更高标准。二是着力缩差共进。引导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和质量管理的差距要明显缩小。三是聚焦教育质量。引导学校在实现普及,巩固提高,文化建设,制度管理,质量监测等方面达到更高要求。四是关注薄弱环节。重点关注了大校额、大班额的化解;关注了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美育体育;关注留守儿童关爱,随迁子女公平就读等。五是回应社会关切。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公平、资源共享、教育质量等问题,都将从公众调查中找到答案。这些都是今后推进优质均衡的重要价值导向,需要我们在工作中很好遵循。

  三、按照改革导向,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创新。

  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确定了方向和目标,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勇气来面对和担当。进入新时代,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优质均衡,要坚持以改革导向,着力破解均衡发展难题,创造优质均衡示范。当前,最要紧的是大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改革创新。

  一是推进学校党的建设创新,督促学校强化党的建设。进入新时代,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必须强化教育和学校的政治站位,突出“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按照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切实加强地方党委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学校党建工作,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全覆盖。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三爱教育”为重点,加强学生理想信念、公民责任、心理健康、安全意识、法治素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是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创新,督促学校确保教育更加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一论断,充分阐明了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价值和目标追求。因此,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要更加关注五类儿童的教育公平。要为家庭贫困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务,决不能让一个家庭贫困孩子掉队。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保障,建立更加完善,保障有力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要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学习机会。为特殊教育儿童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机会,让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更有尊严。要为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补偿性公共教育服务,帮助他们免费接受学业辅导,提高学习成绩。

  三是推进学校课程创新,督促学校关注学生关键能力提升。学生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关键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幸福生活的基石,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必须更加凸显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较长时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的价值取向,教学方法都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改革,很难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尽快加以改变。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自习,课上研究,采取小组合作式,探究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价值取向朝着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主的价值取向转变,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曹家豪(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