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筑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根基

2017-11-30 来源:教育部收藏

特约国家督学、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 冯志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谈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建设教育强国的发展之路,有许多教育改革与创新需要去攻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重要一环,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根基。

  筑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根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一环,无论是从培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视角,还是全国决胜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既能为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人才成长夯实基础教育的根基,又能为社会的发展提升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衔接义务教育与向高等教育过渡、对接继续教育与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高中阶段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此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指标,在推进我国教育从大走向强的过程中发挥着奠基作用。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筑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根基,对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进行优化,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过程中既要考虑教育公平,又要实现教育效能。要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基本素养提升紧密结合起来,要凸现“高质量、高水平、高效能”的特点。

  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做到“普及与提高”两手抓。在普及上,既需重视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阶段教育达标率有待提升的教育结构的不均衡等问题,也要关注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地区深化内涵发展;既需重视普通高中与中职校在办学均衡上的基本需求,提升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也要关注一批优质普通高中与示范性中职校的高位发展,竖起一些区域性的标杆。应该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学校与大学、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研究分领域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育,尝试构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链条”,为国家高端人才的培养闯出新路来。我校从2008年起开展科技班、工程班实验探索以及金融、法学等实验组的建设,就是基于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不忘初心,“储人才备国家之用”。中职示范校也可以与应用型高校以、高科技企业合作,开展高技能人才的早期培育与探索,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在建设国家的未来战场上发挥作用。

  高水平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应彰显“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我们大力推进教育强国的“强”之标准,是要放到国际环境中去衡量的,不能闭门造车。同样的,高水平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应当努力拓展自身发展的国际视野,同时要把握教育主权、尊重实际情况、坚守中国特色。我校从1993年创建国际部,目前本部(教育对象为上海生源高中生约1200人)与国际部(教育对象为外籍人士及港澳台人士子女,1-12年级约2800人)在同一校园内共同学习,一校两部、特色鲜明,在尊重国际标准、坚守中国特色的方向下,正努力向世界一流的中国基础教育领先名校迈进。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不是优质高中的专利,要学习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发达国家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做法,推进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协调发展,为未来建设国家所需要的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进行布局。要善于将国际教育中的优秀元素作本土化改造,要做好教育结构的优化,为深化供给侧改革储备人才。在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处于“双轨”发展的阶段,有不足之处,但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中职校,都形成了各自的优势教育资源,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育各具特点。只是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还十分缺乏,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将成为高水平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大亮点。

  高效能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立足“教育善治与合作育人”。教育强国是在国家经济实力逐渐强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公平,充分调动各类社会资源来促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高中阶段的教育,也要推动教育的善治与改革,要关注效能。在促进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的同时,深化区域、学校之间的结对、合作,加强教育内部的交流,共同发展。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可以与中西部地区进行学校结对,不仅仅是学校间的传授发展经验,更重要的是建立两类学校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跨地区的国情民风考察,了解中国之大、中国之美。我校与鄂尔多斯教育局、云南弥勒一中、上饶一中、遵义四中等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搭建平台,让我们的下一代在青春年少就能交上朋友,相互学习、彼此尊重,让基础教育在中国的不同地域竖起标杆、提升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温暖了我们的心、吹响了冲锋的号角。时代在召唤,唯有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