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学习十九大精神,再思教育现代化的要义

2017-11-30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彭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在这幅蓝图中,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还是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的应有之义。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思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前进行顶层设计,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职责和应尽义务。

  新时代需要新理论、新思维、新行动、新作为。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

  一是关于“教育强国”的未来预期和愿景。

  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启动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新征程,唱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嘹亮合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两步走: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强国”需要“强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最为庞大的现代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均居世界之首,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已经位于中上发展国家的水平之列。可以称之为“大”,但远远不能称之为“强”。早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就已明确提出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目标。今天,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我以为总体目标就是建设“教育强国”,到建国100年时全面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型,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从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奠基和支撑作用来看,教育强国建设也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但总体进程上应适度超前,具体时间表和时间段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根据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美好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和论证。

  实现教育现代化已经写进十九大报告。教育现代化意义上的“教育强国”应是何种模样?可以有不同的预期和描绘,我以为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勾画:

  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公认的国际比较。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其中包括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水平,包括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保障水平。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不仅要进入普及阶段,而且国内的一流高校要进入世界前列,为此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双一流”建设。

  其次要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充分满足国家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的教育要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才支撑,以确保中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度、较高质量的增长,以确保中国社会和谐发展、长治久安,以确保中国文化和民族传统得到有效传承和创新,这就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普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包括具有“工匠精神”的各类职业的从业者;不仅需要各类学术性的人才,而且需要高水平、高精神、高技能的“大国工匠”。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还是“大国工匠”的领军人才,都无法满足国家需要。目前已经在职业教育中形成共识,但更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提倡“工匠精神”,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大国工匠”的精神和气质。

  第三,最为核心和最为根本的尺度应是“人的全面发展”,即全面提升国民素养,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个性发展,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有尊严、有涵养、有见识、有胸怀的人,从而快乐而幸福地生活和工作,成为世界各国都尊重的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而不仅仅是因为你有钱、能购物、玩遍世界各地拉动了经济而“欢迎”你。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中国的教育如何充分体现和传承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传统,这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血脉,是中国人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根本。如何培养具有中国基因世界眼光的中国人再次严肃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十九大报告已经把“美丽”这个关键词写进了中国的强国梦中,同时强调通过人类共同体的建设形成“洁净美丽的世界”,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还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过教育未来发展的问题,思考教育现代化的问题:教育如何洁净?教育如何和谐?教育如何“美丽”?我们如何通过建设一个洁净而美丽的教育世界,培养洁净而美丽的中国公民,从而影响和建构未来的洁净而美丽中国和世界?不可否认,教育距离“洁净”而“美丽”还十分很遥远,值得我们深思。

  二是关于现代教育体系的系统架构。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战略规划和战略路径,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性”“一体化”“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强调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共思、共筹、共建、共享建设成果。有专家评论:是运用战略思维分析判断形势、运用战略思维把握大局、运用战略思维规划未来的典范。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教育体系的系统架构。以十九大报告的战略思维和方法来分析和研判,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结构。

  一是从全面性的角度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但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社区教育、社会教育体系,农民教育、职工教育、闲暇教育、老年教育供不应求,无法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现在是明显的“一头长一头短”,距离“时时能学习”、“处处能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还有明显的缺项和短板,还无法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从“一体化”的角度看,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一体化”程度还不高,短板和弱项明显,还需要不断完善。如学前教育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齐,义务教育需要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和保障,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需要加强“一体化”的融通,高等教育需要尽快推进区域范围甚至全国范围的学分互认,需要进一步扩大面向所有公民、所有年段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

  三是从“开放性”的角度看,需要进一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建设社区和社会共谋教育、共建教育、共享教育的格局,充分面向社会开放学校资源,面向学校开放社会资源;同时要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与国际教育规则有效接轨,全面推进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学、师资、文化等国际交流要更为丰富和多样。

  四是从“包容性”的角度看,目前的教育体系缺少包容“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弹性空间,因此,既无法办出多样性和特色化的学校,更无法满足人民群众“自主选择”、“更高选择”的美好需要。现代教育体系不仅公办教育要强,民办教育也不能弱;不仅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而且要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学校,而不是让所有学校高度同质,一个模样;不仅要教好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残疾儿童和弱势儿童,也不能无视“天才儿童”的存在,把尖子学生培养成“庸材”和“蠢材”。

  五是从创新性的角度看,现代教育体系的完整架构,需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为重要驱动,以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学校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现代化,只有政府的积极性是很不够的,需要市场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量投入,但显然缺少制度设计;办现代化的教育,只加强行政管理是很不够的,需要学校的自主发展和专业治理,但现在学校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低,需要有政策和制度的创新。

  三是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目标。

  十九大报告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变化,二是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变化,三是从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到社会全面进步的变化。在这样一种重要判断和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大目标,并进行了全面而充分的强国部署。

  沿用上述分析,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即从量到质的转变、从不充分到充分、从不全面到全面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程度不断提高;最近十多年我们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和结构,以义务教育为重点,推动向下延伸普及学前教育,向上延伸普及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日趋合理,职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一批高职院校建立起来。进入新时代,需要有新作为,需要有能够带动教育全面进步的新核心、新载体、新抓手。

  教育“强”起来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来带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带动教育的进一步公平,带动教育体系和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带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与变革。这意味着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就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就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驱动”以促进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更高水平的教育结构、更高水平的教育环境建设,全面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使教育具有新内涵、新品质、新境界。

  首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全面”,要求办好每一所学校,而不仅仅是顶尖学校。各级各类教育、各学段的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从数量发展转变为质量提升、从规模发展转变到效益提高、从外延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

  其次,全面提高质量的“全面”,要求教好每一个学生。各级各类教育和每一所学校,都要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个性发展,成为身心健康、学习快乐、勇敢坚强、勇于承担、乐于奉献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全面”,要求学校教育能够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彻底改变“多慢差费”“投入高、效益低”“拼时间”的培养方式,建立一种先进的、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人文关怀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建立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与学习文化。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