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督学、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 何齐宗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明确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当然也与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生态文明教育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意识是人类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众所周知,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要想使人类的活动科学合理,就必须保证指导人类活动的思想正确。只有当公民真正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才有可能出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普遍行动,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法律制度得到顺利实施。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我们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转变人们的生态思想观念,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自从人类文明开始,教育就对文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中,教育应当而且完全可以承担起传播生态文明的重任,生态文明教育理应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生态文明教育在继承以往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经验与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将教育提升到转变整个文明方式的高度,提升到改变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高度。这种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出发点,其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生态文明教育理当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主张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类应当尊重和关心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还强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尊重和顺应客观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反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机体,并且警告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地指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根本办法是从社会入手,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告诫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时,一定要从社会历史的维度,既要考虑社会的经济效益,又要考虑到自然生态效益。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具体社会实际,将生态文明建设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生态文明社会不是少数人的乌托邦,而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理应由全体人民来共同建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全民教育。它涉及到政府、学校、家庭,乃至于整个社会,需要依靠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积极支持与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切实的成效。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具有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等特征,现代政府要在其中充分发挥统筹、组织和协调作用,包括制定和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政策和计划,给予生态文明教育必要的投入以确保这项工作所需的资金支持。学校教育应当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人数达2亿多,切实抓好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也要扮演重要的角色,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文明的知识,培养公民的生态文明观,提高公民处理各种生态问题的能力。家庭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家长应当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生态文明意识。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