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教研创新助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2018-01-08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邵水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论断,并基于这一论断,对我国的各项事业做出了统筹规划,对教育事业做出了崭新的历史定位和科学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础教研创新可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大有作为。

  一、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党规划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舒筋通络”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段话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三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把建设教育强国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俗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育既然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就必须放在优先位置,切实抓牢打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治国理念。优先发展教育,回应民生关切,让人民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既是我们奋斗的初心,也是我们奋斗的归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则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明确了我们党的育人标准。

  在明确了教育的定位和目标之后,报告分别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领域提纲挈领地指明了行动方略。其中关于基础教育的战略部署是:“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报告将“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强调,可谓是抓住了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它不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极力推进的扶弱济困、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一脉相承,而且与义务教育自身的特征高度契合。义务教育作为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全员性和普惠性的特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理应成为义务教育的自觉追求。然而,由于国情所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其中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软肋和短板。十九大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上,无疑是点中了基础教育的“关键穴位”,这个问题解决了,就能够打通基础教育的“任督二脉”,达到“舒筋通络”的效果。

  二、基础教研部门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事业中具有“固本培元”之用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期间召开的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国教育体制“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基本建立,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从“全面施工”到“内部装修”,足以说明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必然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相关单位和部门统筹规划,综合发力。而从当下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教育的软实力。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优质的师资是提升教育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2013年,美国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席马克·塔克编著的《超越上海:美国如何建设世界顶尖的教育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学者柯政主译)一书在我国翻译出版,该书利用行业标杆的研究方法和精心设计的理论框架,对上海、芬兰、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等五个PISA2009测试成绩领先的城市和国家的卓越表现进行了归因分析,最终归纳出了七个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1)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经验;(2)优质的师资;(3)把教学体系和能够测量复杂思维技能的外部考试对应起来;(4)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高标准的决心;(5)用专业而不是蓝领的方式来管理工作;(6)为最难教的孩子投入最多资金的经费制度;(7)整个教育体系内部的协调性。其中,“优质的师资”和“整个教育内部的协调性”被列为最为关键的因素。

  既然教师素质在教育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位置,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呢?几十年来,各级教研组织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以优质课和论文评选、教材研究、校本教研等活动为抓手,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如果把教育比作一个生命体的话,教师队伍就是这个生命体的根基所在,而以提升教师素质为主要工作目标的基础教研部门发挥的正是“固本培元”的作用。

  由于受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财政“分灶吃饭”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准入制度曾一度非常混乱,各种形式的委培生和高价生通过种种途径成为教师,导致教师队伍严重超编,教师整体素质迅速下降。由于编制和财力原因,2000年之后这些地区连续多年不再补充新教师,造成了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2008年,由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领衔的一项关于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大型调查表明,全国基础教育阶段25岁以下的教师不足10%,教师队伍的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偏远地区教师数量匮乏;城市学校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其中女教师比例高达62.5%,教师队伍的女性化趋势非常明显。上述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缺编严重。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恢复农村教师队伍的元气。

  三、以基础教研创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具体路径

  创新教研指导方式,从普适性指导转向个性化服务。目前很多教研活动还局限于常规化、一般性的面上指导,工作粗放、泛化,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组织的一些送教活动也大都是局限于一时一地,缺乏持续的跟进。基础教研部门要想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方面真正有所作为,就必须创新教研指导方式,针对某个县区或学校,采取深入调研、精确诊断、重点培育、持续跟进的方式,定点扶贫,精准发力,为农村学校和教师提供专题化、个性化、持续化的指导和服务。

  创新教研指导手段,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作用。由于很多农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给教研部门的现场送教和指导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严重影响着教研指导工作的效益。针对这一情况,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时代的优势,引入“互联网+教研”的思维模式,“千里教研一线牵”,使偏远乡村的教师足不出户也能获得优质的教研资源。

  创新校本教研机制,激发学校内部活力。校本教研作为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以教研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必要从校本教研入手,激活农村学校的内部细胞,激发农村教师的教研活力。

  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今后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各级教研部门要坚持研究、指导、服务并重,下移教研重心,把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作为自身的工作重点,为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