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人”是教育的归结点

2018-01-08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辽宁省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 刘朝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短短五十余字高度凝练,极其明确地回答了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三个问题,都是以 “人”为归结点的。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其最主要的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人”是教育目标呈现的根本属性。我们从事教育,应该在“什么样”方面下工夫,而决不能改变学生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普通高中教育同样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其表现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虽然在全国多数地区的多数普通高中学校都能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并且有的已经办出了特色,形成了优秀的育人品牌。但是也要看到,少数地区的个别学校,所谓的教育教学行为已然退化为一种机械的培训,其着眼点已经不是通过培养的方式使学生成为“人才”,而是通过标准制造方式迫使学生成为“器材”,更明确地说,是只会做题的“机器”。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和警惕。

  这些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唯考是从、唯分是尊,搞应试训练,忽视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这些学校往往有两个课表:一个课程齐全,是应对检查参观的;一个除了升学考试科目,其他学科一概剔除,这才是真正施行的。有些学校整天把学生浸没在题海当中,“五加二,白加黑”,没有周六周日和节假日,没有课外活动,致使学生难得有一丝喘息的机会,更无暇接受人文教育,无暇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有人说,以应试为目的,学生们也要学习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啊,那不是人文教育吗?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细细想来,便会恍然大悟:此人文非彼人文。语文、历史等是人文学科不假,但功利化的学习目的和方式已经把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变成了考试技能的培训,从而使其失去了人文教育的功用。因此,学习人文学科未必就意味着接受了人文教育。难得的人文教育的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高中阶段本应是学生加强人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怀的最佳时期,但有些人在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驱使下,无情地将学生的这一权利剥夺,留下的是毫无色彩的枯燥的应试技巧和知识“反刍”。这哪里称得上教育,充其量就像马戏团利用条件反射原理对即将上场表演的小动物进行的反反复复的训练!更可悲的是,这样的“马戏团”还堂而皇之地到处散发着令人“振奋”的广告:“我们创造了教育的神话!”如此诱人的“战绩”,引得一些学校纷纷效尤,在应试的招数上不断翻新,不明真相的学生和家长趋之若鹜。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坚持素质教育的学校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对高中教育生态起到了破坏作用。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如此“教育”的“成果”更多的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没能成为“人才”,倒变成了“器材”。非但如此,在学生处于“高压”的同时,教师也并不轻松,起早贪黑没有休息日已经成了很多高中教师的常态。这种正常生活状态的缺失,势必会对教师的身心健康及其专业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试想,如果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何谈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学校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这些问题要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要态度鲜明地高举立德树人的旗帜,坚守素质教育的阵地。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是每一位基础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班级做起,从自己的学校做起,对学生多一些人文陶冶,多一些人文关怀,让学生更多地体会人生之美,感悟人生的意义,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综合素质,不忘首先做个大写的人!

  我们不但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因为,“人”才是教育的归结点。

(责任编辑:田青(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