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破解难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18-03-01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湖北省仙桃市实验幼儿园园长 王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在教育战线面临的难题,充分证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论断,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而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仍然短缺,教育规划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

  要切实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基于我国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状况,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要大力探索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一体化提升的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办学模式,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让城镇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共同发展。二是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需要。办好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建设、计划生育政策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政策等发展趋势的影响,超前谋划学前教育全域布局,并严格按服务范围不超过3公里、办园规模不超过360人的标准执行。办好特殊教育,推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深度融合,形成“极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中重度残疾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部分中度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卫星班就读,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安置模式,更好保障残疾人基本教育权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积极打造以“特色+多元”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促进普通高中办学条件和内涵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保证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能够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三是要资助贫困学生。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要将财政经费依法向薄弱乡镇和困难群体倾斜,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体讲就是要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提高学前教育阶段贫困幼儿资助比例,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家庭学生校车费、教辅资料费等,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住宿费,高中阶段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继续开展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贷尽贷”,形成从幼儿到大学的一体化资助体系。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