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

2018-03-20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体育总局科技司原司长 蒋志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运动员是教育的特殊群体,运动员也应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结合学习十九大精神,就如何做好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谈点认识和思考。

  我国竞技体育实行举国体制,并早已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运动训练体系和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这是由运动员的职业特殊性和所处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所有的运动员同时又都是各个年龄阶段的适龄学生,他们具有双重身份,这就决定了他们要承担双重任务。一方面,他们要接受专业的运动训练和参加各级各类的体育竞赛,要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另一方面,他们作为适龄学生,也应该完成好他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根据运动员的双重身份,各级体育部门也都分别建立了训练和教育体系,多数训练单位都以各级各类体育学校和运动技术学院为建制,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在各级体育部门的不懈努力下,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使各个年龄阶段的运动员都有学上、有书读。然而,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并不乐观,根据对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情况的调查反映出:一是运动员文化教育投入经费严重不足;二是多数单位教学条件简陋,设施陈旧;三是学训矛盾长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四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整体的运动员文化教育质量较低,运动员获得的文凭与实际文化水平相差较大。

  当前和今后要解决好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一是要抓好运动员基础阶段的文化教育工作,为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打好基础;二是要抓好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为运动员继续学习打好基础,使之与高等体育教育相衔接,打通各个年龄阶段运动员接受教育的通道;三是要有能满足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教育经费的投入,使运动员能够享受较好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四是国家队要在运动员文化教育方面起示范和带头作用。根据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

  一、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体教结合”,为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打好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运动员主要由参加业余训练阶段的运动员和实行早期专门化训练的运动员这两部分组成。对于多数从事业余训练的运动员,教育部门要切实负责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各级体育部门负责业余运动训练和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负责选拔优秀业余运动员进入各级体育专门学校、学院学习和训练。对于需要实行早期专门化训练的运动项目,要求各级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办或自办专门学校,实行“三集中”管理,全面负责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工作,但教育部门要拨付足额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费,并配备高水平的文化课教师执教。体育部门除搞好运动员训练及相关保障工作外,根据运动员教育特点拨付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以补贴运动员特殊教育经费不足。

  二、加大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改善各级运动员文化教育条件。各级体育部门开办的体育运动学校、学院(体校或运动技术学院),是运动训练单位,也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单位,作为训练单位,这些年训练场馆、住宿、用餐等硬件有很大改善。但是,作为教学单位则大多数教学条件简陋、设备陈旧、师资欠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必须保证运动员文化教育经费的投入,由于运动员教育的特殊性,运动员年人均教育经费应高于普通教育系统的生均教育经费,建议各级财政单独列支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项,并按照学生或运动员编制数拨付到运动员所在学校,各级体育部门也要按照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特殊要求,逐步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运动员文化教育条件达到当地重点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条件,教育部门为运动员提供当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改革各级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课程结构,疏通各级体校运动员就学渠道。各级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基础,建设好各级体育运动学校,是培养和输送后备运动人才的重要举措。但是,近年来,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办学艰难,运动员学生出路不畅,能输送到上一级训练单位的比例太少,国家教育部特批对运动员实行免试、单独招生等政策,但是实际解决各级体校运动员进入单招比例较少(只有15%-20%),主要原因一是体校运动员文化课教学课程结构不合理,与单招考试相脱节;二是单招政策偏离了实行单独招生的初衷,并没有很好的向各级体育运动学校倾斜。要改革和调整体校运动员文化课课程结构和内容,根据运动员特点,制定全国统一的运动员文化教育大纲;体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开设课程与单招考试课程内容相衔接,单招政策向体校运动员学生倾斜,要求招收运动训练专业的院校录取体校学生不得少于60%,并鼓励该类招生院校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不断提高专业训练水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人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体育职业教育,使各级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的就学渠道更加畅通,减少体育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四、建立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机构,发挥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示范作用。运动员文化教育是个老大难问题,多年努力但成效不大,有多种原因,如学训矛盾问题、投入不足问题,但是国家队的示范作用也非常重要,长期以来,国家队“有训无教”的情况对地方运动员文化教育有直接影响。一要建立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门机构,改善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条件。抓紧建立国家队运动员文化教育专门机构,并在国家队训练基地建设相应的教学设施(教学楼),使进入国家队运动员能够在宽敞明亮现代化的教室里学习,享受同龄人应该享受到的教育条件。二要建立国家队优秀运动员网络远程教育系统。根据运动员经常在异地训练和比赛的特殊情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国家队实施网络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在我国开展近30年,远程教育技术成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非常适合运动员分散流动性的教育特点。实施远程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分散、流动性强给运动员文化学习带来的不利影响,可以为运动员搭建一个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的文化学习支撑平台。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