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8-03-20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兵团教育局副师级督学 郑立峰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牢牢把握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基本判断,必须深刻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变”是基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我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不变”则是因为必须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个党的思想路线。因此既要明确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基本策略、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应与此相适应,也要深刻理解“两个充分认识”,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做不切实际的空想,把握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和统一性,以此作为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根本遵循。

  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党的十九大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新时代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党的十九大将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历史进程、实现路径、根本任务及我国基本国情紧密而直接地联系在一起,深刻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放在优先位置。这一论断既彰显了党中央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又凸显了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作用和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特殊重要地位,对全党全社会和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认识教育重要性、进一步重视教育发展作出了明确指引。

  党的十九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推进教育公平,解决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明确要求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这些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聚焦主要矛盾、推动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成为今后一个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取向。

  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强调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充分问题,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路径是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网络教育、继续教育,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落实好这些要求,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突出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努力让每个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抓重点。一要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育为本。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关键要靠教师。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的职业理想,养成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行风,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二要狠抓教育投入。既要保证财政教育投入移步增长,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更要保证教育投入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投入重点逐步由硬件条件建设转移到内涵发展、质量建设上来。三要狠抓困难群体帮扶。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完善学习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完善流动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制度,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补短板。一要补齐学前教育短板,促进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以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为抓手,坚持政府主导,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二要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短板,按照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要求,逐步实现城乡学校“四统一”,持续推进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工作,确保所有学校达到20条底线要求,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实现控辍保学目标。三要补齐高中阶段教育短板,解决好落后地区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短缺、大班额比例高、学校运转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四要补齐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短板。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为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坚实基础。

  强弱项。要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坚决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要规范义务教育教学秩序,实行综合治理,切实减转学生过重学业负担。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教学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选择性,推动普通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要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质量提升,增强职业教育活力和吸引力。要构建有利于各类这校特色发展的评价体系和方式,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和“双一流”高校建设。以扩宽知识、提升能力和丰富生活为导向,办好继续教育,规范网络教育,完善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终身学习体系。

(责任编辑:岱宗)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