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落实十九大精神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8-04-04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黑龙江省实验中学原校长兼党委书记 于学书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有质量的公平”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主题。

  自2013年以来,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认定已历时五年。截至2017年底,全国累计通过县(市、区)的数量已达2379个,占81%,有11个省(区、市)整体通过督导评估认定。五年来,中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显著,让更多人民看到了各级政府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看到了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决心与信心,看到了全体督导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

  在教育领域,虽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达到“基本均衡”,正继续加大力度向“优质均衡”迈进,但是人民群众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标准化水平不高,部分学校教师能力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一些地方校际差距较大,个别地方义务教育热点问题还很严峻……例如有些学校规划调研不充分,在投入后不久即撤校并点,造成资金巨大浪费;部分城镇学校面临巨校型、大班额,师资老化严重,硬件生均比不足的问题;一些乡村学校长期承受生源少,硬件设施既匮乏又闲置,教师结构性短缺且不稳定的困扰。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征程期待新举措。

  一、教育均衡要有发展视野和格局。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教育先行体现在学校的布局和建设要引领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县域学校的布局与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高度契合,从源头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二、教育均衡关键点是教师资源配置。教师职业应当成为令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职业。深化队伍改革,抓均衡发展之本,需进一步突破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骨干教师和优秀学校管理人员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合理流动。区域内教师实行“县管校用”制度,在县域优质学校设立师训基地。借鉴司特菲的教师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①,在教师终身发展的视域下,全体教师实行县、乡、村“三级学校两轮流动任教制度”。新教师毕业后,在师训基地与导师跟岗学习。师训期满考核合格,建议到乡村学校支教三年以上。结束首轮乡村任教后,到上一级学校任教五年左右,完成从新手到胜任的“预备生涯阶段”。再继续轮岗到上一级学校任教,逐渐步入“专家生涯阶段”。在教师生涯满二十年后已经进入“更新生涯阶段”。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可以到乡村学校进行“二轮流动任教”,开展优教服务三年以上,从而完善乡村学校三级教师梯队建设。此外,“县管校用”的优势还体现在师资管理的共享方面:如三级学校校长和管理干部的流动任职;城镇非主科老师可以创造性地“走校”上课、“远程”上课;村小学和村公办幼儿园一体化管理,减少管理成本,实现教育管理资源、教育资源和教师资源的共享。

  三、教育均衡切实落实在待遇杠杆上。教师职称评定向基层和艰苦地区倾斜。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切实维护农村教师社会保障权益。如保证教师的城镇户籍,补助城市住房,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轮转教师公寓等,实现同区域同类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同。在水平经历相同的条件下,建立县、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递增的薪酬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高级专业职务聘任和表彰奖励中的比例,改善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待遇。由于教师是专业性和创造性极强的特殊职业,教师工作关系在县级注册,两轮定期服务三级学校,子女教育得到更多社会关照,以解除教师后顾之忧。

  五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工作依然在路上。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的新期待,矢志不渝,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