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督学、南宁学院原书记 夏建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份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政治宣言,也是一份高屋建瓴、视野开阔的行动指南。秉承着这样的一颗关注人民福祉的初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办人民满意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注民生、回应民意掷地有声的郑重承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教育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最大障碍和瓶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推动社会公平的起点。作为一名曾长期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战线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在退休后有幸受聘为两届国家督学,投身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中,我感触尤深。
一、坚定信念,将继续坚持落实政府责任,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无论是在祖国南疆的壮乡广西,还是西北边陲的西藏、青海,亦或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沿海浙江等地,我们都将落实政府责任、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作为督导评估首位考量的因素。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看到,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政府责任落实到位的地区,建设得最好的建筑是教室、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幸福感最强的也是教师。
二、敢于较真,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民生关切。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中,我们在督导过程中紧紧抓住问题导向,关注当地大班额、择校热、教师编制、学校用地体制机制的解决和改革。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矛盾变化的判断一致,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如化解大班额问题,绕不开资金、土地和教师编制三大难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将有效化解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
三、立足关爱,将继续坚持关注特殊群体,促进教育公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少年、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的入学等问题,也是督导评估中,考察各地是否把特殊群体入学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的观测点。关注各地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否落实了“两为主”、是否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体系,是否构建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新格局,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等内容,都为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作为带来新气象。不忘一名共产党人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效率,不仅要继续承担起国家督学到祖国各地督导评估、调研的职责,还要在广西继续做一名助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陪练员”,发挥建言献策、培训指导的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注当前出现的“下午三点半以后”及“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园欺凌”等教育热点、难点现象,与一线工作的校长老师们探讨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维护孩子们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幸福快乐健康成长。“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的春天里,迈开新的步伐,我自信而坚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