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立德树人”呼唤有情感、有专业素养的教师

2018-04-18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 崔利玲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立德树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是最近发生的虐童事件,看似小概率却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们心灵,让我们痛心疾首:我们的幼儿教育怎么了?

  从对虐童事件的谴责,到对幼儿园办园目的的讨论,再到教师素质的担忧,人们的愤怒与焦虑交织上升,甚至有人提议:幼儿园全方位无死角安装监控探头,用技术保障孩子在园的安全。技术能保障孩子们的安全吗?如果家长整天记挂着查看监控,哪有时间工作?如果老师在环绕的监控之下,与犯人有何区别?如果监控让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孩子的隐私如何保护?这样的幼儿园,岂不成了陈鹤琴说的另一种“幼稚监狱”了吗?

  我赞同社会各界提出的加快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明确幼儿园办园目的;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加强对幼儿园监管,提高依法办园的水平;加快幼儿园师资培养,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一系列建议;更赞同幼教人呼吁的加强师德修养,与家长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实现家园共育。幼儿园不缺少冷冰冰的设备,需要的是有专业素养的、有温度的、有情感的教师。

  “立德树人”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里的“人”不是符号,而是一个个生命。1923年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自家客厅创办鼓楼幼稚园,提出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幼儿教育要科学化。他在1925年出版的《儿童心理之研究》揭示了儿童心理的七大特征,指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的预备,亦具有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强调儿童就是儿童,儿童是独立的人,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儿童。中国的文化传统、民族习惯让人们在意识中有较浓的“教育”痕迹,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健康的前提下有突出的表现,“不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为孩子们制定的计划就超出了“适宜”的范畴。就是这个“不输在起跑线上”,让幼儿教育产生了众多的问题,引出诸多的争论。其实,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的不同,让所有的孩子都得第一是不可能的,要遵循孩子不同的原有基础与发展需求,让孩子的教育与自身的发展水平相结合,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适度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提出,教师和家长要“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应该说,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应该是幼儿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理念与行为。

  “立德树人”需要贯穿在课程改革之中。立德树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切入点应从课程改革开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陈鹤琴在其三大纲领中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园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低幼孩子,主要任务是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原则,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教育应从幼儿生活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中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只要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是幼儿需要感兴趣的,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内容,都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幼儿的一日生活,与幼儿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幼儿园在组织活动中,要把小孩子当做人,要把小孩子当做小孩子,要把小孩子当做是具有个性特点的生命,要把游戏当做童年的生活,把游戏当做儿童存在的方式。游戏精神其实就是童年心灵与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它应成为贯穿幼儿教育的灵魂,也是审视和评判幼儿教育教学过程质量的一把标尺。

  “立德树人”呼唤更多民主型教师的出现。我们曾开展师幼互动的调查,从教师的能力与情感两个维度,依据能力与情感的高低,分析其组织领导方式,分别归为放任型教师、溺爱型教师、常规型教师和民主型教师。调查发现:情感度(指师德水平)、能力度(指管理水平)低的教师(简称放任型教师)命令语言多,表扬、批评均少,对命令发出的结果缺少检查、反馈,给儿童的帮助少,缺乏循循善诱的引导。情感度高、能力度低的教师(简称溺爱型教师)往往对儿童过分溺爱,比较放任,批评少,在孩子中威信不高,班级的常规一般都较差。情感度低、能力度高的教师(简称常规型教师)组织能力较强,常规类的语言多,且常规多得让儿童无所是从,孩子由于怕违反常规,进而上升为怕老师。情感度高、能力度高的教师(简称民主型教师),以表扬批评适中、遇事与孩子协商的领导风格,受到孩子的欢迎。虐童事件的发生与教师的情感有极大相关,要想改变,我觉得应三管齐下。一是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防止因噎废食;二是增设面向教师的心理干预,防止职业倦怠;三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防止贻误童年。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可以让常规型教师走向民主型教师的行列,让师幼互动走出教师主导的怪圈。教师积极地、富有情感地与儿童交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给教师更多的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机会,以采取各种具体的方法、步骤,积极、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同时,儿童也有更多了解教师、同伴的机会,在互动的同时,积累各种知识与经验,为自身的社会性、认知、情感、身体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实现能力不断的提升。

  我们期望越来越多有专业素养、有温度、有情感的教师涌现,期望他们是“亲和”的教师,会用微笑、抚摩拥抱、鼓励夸奖、个别照顾接近儿童。期望他们是“理解”的教师,能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满足儿童的合理需求,常和孩子聊天。期望他们是“尊重”的教师,与幼儿说话聊天取平视姿态,敢于向幼儿道歉,能采纳幼儿的建议和意见,礼貌用语多。期望他们是“支持”的教师,能支持儿童活动的延续和帮助遇到困难的儿童,参与到儿童的活动之中,提供儿童开展活动的各种所需(时间、物品、空间、语言……),会用暗示来传递方法。

  我相信,“立德树人”的落实定能给予儿童活泼泼的成长空间和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