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督学、内蒙古教育厅厅长 侯元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当前,教育事业的短板在乡村,薄弱环节在教师队伍。我国32%的初中、62%的小学、34%的幼儿园以及所有教学点都分布在乡村;1500余万专任教师中有330余万教师坚守在乡村教育的第一线,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支撑起中国乡村教育的一片蓝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因此,教育领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基础工程”之基础,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要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切实把理想信念和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即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教育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时代重任和神圣使命,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一是要高度重视面向全体教职工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十九大精神宣讲,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切实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使广大乡村教师深入领会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不断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要使广大教师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成为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切实提高乡村教师获得感和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贯穿的关键词之一就是“人民”,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强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受城乡二元体制、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差距积累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队伍面临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比较而言,广大乡村教师更加需要共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关心关爱乡村教师。以内蒙古为例,近年来从提高待遇水平、改革职称评审、强化荣誉激励等方面形成“组合拳”,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把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作为实施支持计划的政策杠杆,自治区和盟市两级政府同时发力,自治区在乡镇教师原工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200—1500元;盟市设立了农村牧区教师生活补贴,最高的每年发放1万元。有的盟市还设立了奖补工资,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任教5年内每月增加2000元绩效工资;有的盟市对交流到乡村学校的教师,在10公里以内的每人每月补助500元,10公里以外30公里以内,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30公里以外,每人每月补助1500元。二是拆除职称职务的“天花板”。职称评聘时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更加关注教师的教学实绩和教育贡献。完善了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体系,增加了农村牧区学校中高级职务比例,并预留一定比例的高、中级专业技术岗位,专项用于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鼓励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到乡村学校任职任教。三是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为村小、教学点的乡村教师建立标准化周转宿舍,规定每间宿舍不超过2人,配备有卫生间、洗浴室、电脑、电视、免费WIFI等,改善了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四是为从教30年的8万余名教师、从教20年的5万余名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开展了“优秀乡村教师和特岗教师”专项表彰活动,提出了各级政府表彰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时乡村学校和教师不得低于20%的要求。这些措施实施以来,有力地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
要提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政治站位,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新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育提出的新任务。这对于330余万乡村教师来说,更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光荣职责,也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能力建设,适应办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现代教育的新时代新要求。一是持续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交流、城镇优秀退休教师对口帮扶、国家和自治区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优秀大学毕业生支教、拓宽美育教师补充渠道等途径,解决“下得去”方面的问题。二是提高能力水平。要依据教师队伍质量水平、培训需求以及发展规划的要求,依托地方师范院校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扩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脱产培训的规模。通过 “国培计划”、“网络师带徒”、四级“名师工作坊”、“同频互动”课堂建设等途径,解决“教得好”方面的问题。三是加强政策统筹。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同步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教师生活条件、生态宜居环境等。要依据工作量和实际贡献合理提高班主任、学校管理者交通、通讯、住房津贴、课时补贴,在注重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进一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解决“留得住”方面的问题。
乡村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培育合格人才、推进教育扶贫、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战线要以奋进之笔、得意之作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不能缺席。要按照党的十九大要求,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发掘、弘扬乡村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在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过程中,更加注重把乡村教师摆在优先位置;在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乡村教师这个群体、爱护这个群体,使广大乡村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自尊自信前行。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