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2018-04-18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天津市人大常务委员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办公室原主任 靳润成

  通过几年的督导实践,在亲眼看到基础教育硬件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深感教师队伍建设仍是短板,如不迅速补齐,就难以实现十九大确定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大得民心的目标。目前,我国基础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专业化发展欠缺,高水平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由此,在不同的地区、相同地区不同学校、相同学校不同教师个体之间教学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大班额”、“择校热”等顽疾久治不愈,其根源就在于此。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国家应当在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上投入更多的力量,迈出更大的步伐。

  首先,应大面积提升教师培养的层次。社会上之所以认为“谁都可以当教师”,归根结底是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学生学的东西太少。在一些发达国家,教师培养普遍是交给本科后教育完成,本科毕业不可以当教师,要想当教师,本科毕业后,必须进行教师专业化培养过程,经过严格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方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目前我国有些师范大学在大胆尝试教师教育改革,本科阶段实行“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模式,促使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多学习几十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突出教师专业化培养。还有的学校探索教师培养的本硕连读机制,利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指标,在优秀的本科生中确定保送研究生资格,打通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突出学科专业理论扎实,教师教育理论宽厚,教师养成教育贯穿始终。这些大胆的尝试都是难能可贵的有益探索,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特别是在保送研究生指标和教师教育改革经费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为提高我国教师整体水平奠定基础。我国不同地区对教师学历层次的需求是有差异的,在努力提高教师培养水平、大面积提升准教师学历层次的同时,还应注意满足不同地区对教师的不同需求,使教师培养层次多元化,更加完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之路。

  其次,应注重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不间断的职业培训是教师职业的特性。但是在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教师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相脱节,职后培训针对性不强,低水平重复。在新世纪初,随着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的合并,产生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提法,也就是说原来的两个教育机构,合成了一个教育机构,“一家人”在谈教师不同阶段教育问题,就会合理科学地安排内容和方法,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培养和培训真正做到一体化,并不是单靠教育机构合并就能做到,形式上做到,不等于内容上做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率先垂范,分管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部门应联合起来制定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方案,能使之成为真正的有机体,真正在教师成长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践行其专业化发展。

  随着不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加入到基础教育教师培养的行列中,多元化教师培养体系逐渐形成。教育主管部门更应当高度重视非师范类入职教师的职后教育专业培训,注重发挥教师职后培训机构的特殊作用,保障多元化教师培养体系的健康发展。

  第三,应注重师德为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无论是教师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都应以师德为先,培养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仁爱之心的教师。只有教师有道德情操、理想信念、他们才有可能培养出有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学生,教师有仁爱之心,他才能用爱心教育学生,用爱心去影响学生,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爱心的下一代。如果没有师德,再高水平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好教师。

  教师的工作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是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成人”,是要教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的工作目标不应只教学生学会知识,不应固守分数第一,分数为大的教育理念。过于追求教知识,给教育带来了无穷的后患,它将使我们的教育走入应试的“死胡同”,它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它将使整个教育缺乏生命的活力。因此,我们在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过程中,要始终把先进教育理念的传导贯穿始终,促进教育回归本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对于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应牢牢抓住教师专业化提升这个关键,深化改革,努力探索,强化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