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治理校园欺凌 为孩子撑起一片清朗的天空

2018-04-18 来源:教育部收藏

国家督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副司长 李宏葵

  2017年《教育蓝皮书》中将“校园欺凌”类型分为身体欺凌(故意冲撞)、语言欺凌(难听绰号)和关系欺凌(联合孤立)。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16年针对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校时有过“被欺负”的遭遇。这说明,校园欺凌是当今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国家督学,去年受教育部督导局的委托,带队到多地就校园欺凌治理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在被调研的学校中,有多所学校曾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范围涉及小学、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等各个教育阶段,具体表现有言语威胁、精神折磨、肢体暴力,甚至还出现动刀致人死亡的恶性案件。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污染着校园的育人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政府、学校、家长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治理“校园欺凌”,办社会放心、家长安心、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清朗的天空应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重大战略定位,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做好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新时代教育事业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校园欺凌”虽然主要发生在校内,但成因很复杂,涉及学生心智、家庭引导、学校教育、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治理“校园欺凌”,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根本指引,把握教育历史定位,明确教育根本任务,理解教育本质要求,突出教育中国特色,遵循教育工作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特点,做到系统把握、多方参与,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工作机制。

  一是建设家风,让家庭教育发挥基础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家庭作为人类社会最小的单位,起到的作用却不小。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影响着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这本身就包含了家庭教育在内的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家长应当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讲究教育方法,培养子女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现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家风的建设,他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每个家庭都应该把家风建设、家庭美德建设作为培育孩子的重要手段,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一方面,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修养和素质,规范自身的言行。如果说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父母犹如一支画笔,其一言一行都会刻画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中。“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另一方面,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父母在家庭中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孩子从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启迪。我们观察会发现,很多校园欺凌事件的施暴学生,其父母在家里往往就不重视对孩子行为规范的言传身教,甚至说父母自身就不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和言行的规范,导致孩子从小没有掌握形成良好人际关系和处事规范的方式方法。父母在做好家风建设的同时,还要密切家校沟通,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了解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知识,增强监护责任意识,提高防治能力。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史卫忠说,当发现孩子不幸受到伤害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能漠不关心也不能反应过度,一切要以恢复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习状况出发,学校和家长要进行理性沟通,必要时请心理干预专家进行辅导,用法律武器维护好孩子的权益。

  二是培育志愿精神,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辛格博士说,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将创造力和高质量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致力于创造一个让孩子得以自由发展的社区环境,培养出具有自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成人”。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抵达不了的地方。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学校,而且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家长。现实生活中,家长似乎很难听得进去父母的话了,谁的话最管用呢?是孩子。所以,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教育家长。教育的意思应该有两个层次,一是教,包括教授、教学;二是育,包括孕育、培育;而“学校”两个字也有两层意思,一是学:学习,二是校:校正。因此,学校教育不止是教学,更应是教育。教育,首先是育人,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的人,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校园欺凌”产生在学校,说明学校的土壤出了问题。这个土壤是什么?是学校的学风和校风。要净化学风和校风,教育理念需要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爱与平等: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提高教师素质,提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要求;培育志愿精神,在班级建立志愿服务小组,让孩子们树立志愿服务意识,从而改善学校的人文环境和教育生态,树立向上向善的风尚。让志愿服务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成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和教育引导。校长要成为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第一责任人,分管法治教育副校长和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明确相关岗位职责,将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各项工作,落实到每个教育和管理的环节中,落实在每位教职员工的身上。

  三是共建共治共享,建设“校园欺凌”社会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2017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又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加强了教育、综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民政、人社、司法、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任务分工,强化工作职责,实现分工合作、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协作机制。对校园欺凌与暴力事件,形成合力治理的局面。除了上述部门,只要涉及校园安全管理的各部门都应主动参与。各地各级“扫黄打非”办公室要借助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每年开展的“护苗行动”,主动联合当地教育、工商等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有害出版物、非法出版物、“黑网吧”吧的查处,使学生远离“黄赌毒”和“黑网吧”的侵害;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区教育,组织利用社区现有的人力资源如退休教师、社区志愿者,以及场地资源开展家庭教育、法制教育讲座,亲子和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活动,倡导全民阅读,举办书香家庭、书香社区的评选活动等,以此发展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改善学校社区周边环境,共同为每一位学生构筑起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近日,据“共青团新闻联播”报道,177名直接或间接参与过校园暴力的学生曾接受过问卷调查,针对“学校和老师会怎样管校园欺凌问题”,68%的学生认为“管而且非常严厉”,23%的学生选择“管但批评一下就没事儿了”,19%的学生选择“事情闹大了才会管”;当被问到“参与校园暴力曾受到过哪些惩戒”时,受访者排名前三的答案分别是:“受学校处分”“被老师训诫”“家长体罚”。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肖志勇表示,对学校而言,学生犯了错,光处分是不行的,要加强教育力度。所谓加强教育力度不仅仅是针对犯错的孩子,应该让所有的孩子认识到校园欺凌是不应该的行为,这样才能杜绝一个更大的错误。

  总之,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姑息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就存在孩子未来会走向犯罪道路的危险。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从家风建设、家庭美德教育,从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方面防患于未然,从思想源头上杜绝暴力行为的发生。社会要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度加强协同、创新方式,为治理“校园欺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