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福泉市
福泉市有25个民族,总人口33.4万。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98所,教职工3762人,学生55935人,其中小学在校生20476人,留守儿童3169人;初中在校生9962人,留守儿童1029人。全市现在留守儿童学校1所,留守儿童之家(快乐儿童园、微笑小屋)48个,心理咨询室80个,未成年人救护中心1个,青少年维权中心1个。
一、完善机制,织牢留守儿童关爱网络
一是落实“七长”责任制。控辍保学是农村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挽留一个辍学生,能造福一个家庭,我们把抓控辍保学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明确市长、乡镇长、局长、校长、村长、家长、师长的职责,实行双线考核,有效减少了辍学比例。2015年,全市小学辍学率0.11%;初中辍学率1.21%;高中辍学率3%。
二是建立信息管理机制。按照“精准界定、精准排查、精准识别”和“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不留死角、不走过场”的要求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排,建档立卡,分类管理,动态掌握留守儿童家庭情况、监护情况、就学情况、身心健康情况等基本信息,建立覆盖城乡留守儿童信息库。
三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中小学、幼儿园结合辖区内留守儿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类评估,制定和完善留守儿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消除影响和侵害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发生。
四是建立完善常规管理制度。制定了《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监护人联系制度》、《贫困留守儿童资助制度》、《留守儿童关爱定期评价制度》和《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等系列常规管理制度,确保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有章可循。
五是明确家长责任。在村规民约中要求家长履行监护人职责,防止“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现象,遏制“打了几年工,毁了一代人”的悲剧。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给农民工返乡过年报销路费,让打工的农民返乡与孩子团聚,弥补亲情的缺失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心理阴影。
六是推行代理家长机制。以教师、干部、党员为主,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的帮扶对子,代管留守儿童,实行“三管一强化”(管学习、管生活、管身心,强化监护人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和“四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情绪不好必访、学习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进一步强化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七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民政、教育、公安、司法、卫计、妇联、团委和乡镇(街道)等部门单位协同配合,通过工作报告制、联席会议制、督查通报制等狠抓责任落实,形成关爱救助留守儿童的强大合力。
二、深化改革,破解农村教育难题
一是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形成高石中学“173”课改模式,宏福实验学校“快乐教育”模式、福泉一小、福泉中学“幸福教育”模式,市三小“四同”教育模式等,将学生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找回了自信,喜欢到学校来,降低了辍学的比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积极探索管理体制改革。2015年以来,围绕“124”改革思路,按照“四破四立”的做法,分三步走,推进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将人、事、财三权下放给校长,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目前,我们已完成改革的第一步,从校长这个关键的少数改起,去学校行政级别,实行校长选聘制、任期制、职级制和目标管理考核制。改革的第一步打破论资排辈,拓宽了选人用人的渠道,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导向,传递给教师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危机感,破解了校长责权不对等,校长岗位吸引力不强,教师忧患意识不强,农村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建设难等问题。目前,学校新班子团结协作,心更齐、劲更足、思路更清、目标更明。
三是率先免除高中阶段学生学费。2016年福泉市委出台1号文件,免除高中阶段学生学费,属建档立卡的贫困生原享受的待遇不变,每年拿出一定名额解决外地录取到福泉高中就读的学生。这项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十五年教育的普及,较好的诠释了共享发展的理念。财政每年预算约1300万元。
四是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园办校模式。幼儿园形成4个集团、小学形成8个集团;初级中学形成三个集团;高中一个集团;职业教育整合市职中和贵州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资源。全市各学段探索强联弱,名联新,公联私,捆绑管理考核办学模式,最大限度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五是创建并落实首见责任制。以“平安和谐校园”创建为载体,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同时建立并实施“学校工作首见责任制”,全体教职员工都是首见责任人,都负有管理学校,保护、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发现学校安全工作、常规工作等出现问题或学生出现不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趋势或动态时,不论是否属于所教班级学生,都必须按照“谁发现,谁处理;谁发现,谁教育;谁发现,谁报告;谁发现,谁负责”的原则及时解决问题、消除隐患,构筑全方位、即时式的学校教育管理网络,建立温馨、舒适、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
三、搭建平台,筑牢留守儿童关爱阵地
一是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按照“看有景、听有声、闻有香、品有位”的思路,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近三年,共改扩建校舍222858.53平方米,运动场166182.2平方米,为所有的寄宿制学校都新建了学生浴室。以创建“文明寝室”、“优美教室”、“温馨小屋”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文明习惯。按照“五有五全”的标准,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成弥补“亲情缺失”的温馨家园。
二是扎实开展“四在学校·幸福校园”创建。优化“吃、住、学、乐”环节管理,让学生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办学生喜欢的校园。
三是建立亲情交流平台。通过亲情电话、亲情聊天、亲情视频方式,组织留守儿童与其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发挥亲情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力。
四是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按照培树一代“身体健、行为美、学习好、责任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要求,大课间活动呈现一校一特;开展“我的文化我传承•古城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定期组织开展的“道德讲堂进班级”、“三生四爱五心五好”、“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品德、礼仪、情操等方面教育,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课外各类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开设的书画、声器乐、科普、棋类、舞蹈、刺绣、剪纸等手工制作和科级制作兴趣小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让留守孩子与非留守孩子一样,张扬个性,健康快乐成长。借助“五•四”“六•一”“端午”“中秋”“重阳”、留守儿童的生日等节,开展集体过生日,包粽子、吃月饼等关爱活动,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让留守儿童感受家的温暖。协调企业开展大型“情系留守爱心援助”公益活动,仅2015年受赠200多万元,受益留守儿童3000多余人,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五是注重典型培树。开展美德少年、爱心天使、礼仪标兵、能工巧匠等评选,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在这些评比活动中,留守儿童同样出类拔萃。如:陆坪中心校留守儿童孔维菲被评为全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先进个人”,牛场友谊小学留守儿童杨佳等同学共同完成的民间剪纸获省级评比一等奖,福泉中等职业学校留守学生沈汝艳在插花技能赛中获省级二等奖,罗泽坤在汽车修理技能比赛中获省级二等奖等。
四、四同工程,解流动儿童教育瓶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福泉的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我市在抓实留守儿童教育关爱的同时,积极探索流动儿童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针对流入我市务工的外地农民工子女学习不优、自信不足、关爱不多的实际,提出实施“四同”(同一身份对待、同一标准教育、同一爱心鼓舞、同一平台成长)工程,让流动儿童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甚至更优的服务。分班同对待、营养工程同对待、参与社团和兴趣小组同对待,形成“微笑的你最美、会学的你最好、健康的你最棒”的同一标准和要求,鼓励孩子们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学生和生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