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蒲江县
一、落实学校《管理标准》,构建学校治理模型
落实《管理标准》,首要的问题是要明确学校的管理与管理的标准究竟“差在哪”,其次就是要着力研究“怎么改”,从而求得学校管理与管理标准的最大化契合。为此,我县一抓问题诊断,二抓问题破解。组织各校对照《标准》92条要求,逐条认真比对,诊断管理问题,仔细查找差距,深度剖析原因;同时积极研制相关配套政策,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破解管理问题,改进学校管理。取消小学1-3年级的所有考试,取消小学6年级下期的统一毕业考试,制发《蒲江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意见》,投资共建“青蒲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成立县教师管理中心,建立社会师资资源库,实行教师交流与跨校上课,与东北师大共建“农村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基地”,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学校根治管理问题、达成《管理标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缺乏内部治理结构的整体建构,对此,我们主抓学校章程建设和社会监督机制建设。要求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章程,县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学校章程进行审议,并跟踪学校是否按照章程办学;建立健全学校家长委员会,建立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参与监督的长效机制,构建学校“以章程为纲、以文化为核、以民主为径”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了学校管理维度清晰、管理主体明确、管理内容具体、管理方法科学的内部治理模型。
二、力抓学校课程建设,构建学校育人模型
教育部推行学校《管理标准》,目的就是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在《标准》92条要求中,与学校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相关的要求就近三分之二。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县把“课程建设”作为提升区域教育品质的切入点,按照“整体规划、点上深化、多端切入、综合聚焦”的基本思路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精品化发展”的建设路径,编制区域课程规划,成立《农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启动《校长课程领导力3年提升行动计划》,制发《蒲江县中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意见》,印制“学校课程方案撰写模板”和“学校课程建设指南”,并从课程政策、运作机制、课程管理等方面提供保障,在经费、队伍、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
在课程建设工作中,着力唤醒校长课程意识,卷入全体教师参与。把提升学校课程规划力、领导力与执行力作为重点,主抓课程目标的澄清、课程内容的统整和课程自身的创生,尤其是抓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及与目标相对应的具体课程设置的内在关联性和契合度的把握。适时开展课程建设专题研讨、校长课程建设论坛、课程建设成果展示等活动。成立县、校两级课程建设委员会,构建区域学校课程建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管理”机制。通过项目负责制、定期交流展示制、过程指导制、学校方案审核与评审制等一系列制度的安排与实施,让学校课程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碎片”走向“体系”。学校在科学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厘清了学校办学的价值系统,顶层设计了学校课程的基本框架,精心进行了微课程布点,构建起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统筹各学段、各学科、各环节、各阵地和各力量为手段的课程实施方式,形成了学校全科、全程、全员的育人模型。
三、着力实施两项监测,构建学校评价模型
围绕学校“管得如何”、“办得如何”两个关键,着力实施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两项监测。
管理水平监测以《标准》要求为依据。将《标准》92条要求分解到相关科室,细化为210个评估得分点,同时又结合区域实际,增设保证目标和特色评价指标,最后形成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实施《标准》的考核评估办法,以此来对学校的管理水平进行监测。各监测指标的总分设为600分,监测的主要方式有现场查证、对象访谈、目标观察、问卷调查等。监测结果分为4个等级,得分在540分及以上,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分率不低于90%的为优秀;得分在510--539分的为良好;得分在480--509分的为达标;得分在480分以下的为不达标。通过监测,诊断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挖掘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特色,针对性地形成分校监测报告,促进学校改进完善。
教育质量监测引入第三方评价。在市教育局一年一度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围绕学生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实践能力五个方面,以“学科学业水平+综合素质评价+学习潜能评价”为基本模式,对全县学校进行教育质量监测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通过监测形成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报告,以及学校、学生不同层面的3个数据分报告,中国教育学会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解读和培训,并针对监测结果,提出整改建议,再由学校制定整改方案进行整改。在“评”这一核心板块,形成了我县国家、省市、第三方等多层面,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品德、学业、身心、潜能、负担等多维度的教育评价模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