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

2017-02-13 来源:基础一司收藏

江西省弋阳县

  弋阳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73所,中小学生55016人,中小学教师2693人。近年来,弋阳坚守“以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教育理想,以“让弋阳的孩子在家门口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办学目标,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三年内,城区学校全面“瘦身”,大量在城区就读的学生“回流”,不少乡村学校在两三年时间内学生总数翻倍。城乡学校巩固率全面攀升,每年减少200多辍学学生。2015年与2012年相比,全县小学生增长了4913人,70.61%在农村;初中生增长了1360人,88.82%在农村。在校生比率,农村学校增长了5.09%,城区学校下降了5.09%。

  一、对县域内义务教育进行科学定位。

  一是明确县域义务教育是基础性保障,普惠性服务,公平性选择,均衡性发展。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县域内义务教育作为先导性、基础性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作为全民免费共同享有一项基本教育权利予以保障。

  二是明确县域义务教育整体规划,统筹分配,全面提升,因地制宜。统筹分配各项资源,在人、财、物上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坚决杜绝县域内义务教育呈金字塔式发展,更不允许少数学校独领风骚,但又不做削峰填谷式的均衡,而是因地制宜,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各具特色的均衡发展。

  三是明确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布点,合理流动,内涵发展,制度引领。站在方便群众,服务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数和入学路程两个指标为依据,科学规划和设置好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对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适当保留小学和教学点。规范城区学校招生行为,保证真正需要进城就读的孩子一个也不落下,引导学生合理有序流动,努力化解城区学校的“挤”和乡村学校的“空”。加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突出抓好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内涵发展。建立健全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考评等管理机制,用制度引领学校发展。

  二、确定县域内义务教育的最大价值追求在于“均衡”。

  一是扶贫帮弱顾小。2013年以来,利用各种政策招聘年轻优秀教师579名,除新招聘的高中教师外,其余95%全部分配到农村缺编学校任教。面向社会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办学条件薄弱学校和奖励办学成绩提升的小规模校,充分利用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和农村薄弱学校建设项目,使农村学校成了乡村最美、最干净的地方。

  二是避免“人为”的打造优质校、大规模校、豪华校、中心城区校。弋阳不搞“人为”化的求大,不搞“人造”的优质教育,不搞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各项活动、展示、竞赛和评价,防止乡村教育“边缘化”。自2013年以来,弋阳减少了对“优质名校”的“锦上添花”式投入,学校硬件投入不再做示范校超标准配置,不再做豪华超一流的新学校。重点投入乡村学校建设,让乡村教育重新获得平等的关注。

  三是确立以硬件投入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核心,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灵魂,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的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思路,在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硬件建设、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专业化的好教师队伍基础上,突出抓好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结合本地实际,开设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外生活课程,让乡村教育融入到乡村文明之中。

  三、精准施行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策略。

  一是建美学校、配好设施、方便师生。按照《江西省中心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遵照建一所成一所的原则,对每一所学校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加大乡村学校投入。2013年以来我县共计投入资金32280.63万元,用于学校建设,新建校舍16.59万平方米,维修12.64万平方米。新建学校1所,改扩建学校140多所,15所学校新建了教师周转房,为58所学校新建食堂,对70多所学校和教学点进行了标准化建设,为16所学校新建塑胶跑道和运动场。通过三年的建设,全县所有教学点和完小实现了标准化,新增达标学校106所。统筹资金3407.66余万元,配备“班班通”1175套,计算机网络教室 30间,校园广播系统73套,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45套,录播教室14套,触摸屏教学一体机368台。71所完小和教学点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以及教学仪器、音体美卫器材标准化装备。乡村学校基本上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教育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

  二是培训教师,搭建平台,专业引领,关怀成长。近三年,弋阳举办以“菜单式”为主要形式的县级“本土化”师资培训近535场,9余万人次,22.8万多课时。成立了“班主任、家校工作、心理辅导、名师工作室、教育阅读”等五个民间专业协会,举办了十届“叠山书院论坛”,开展底线课堂全员赛课等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起多样的平台。外派学习40余批,500余人次(不含国培)。外出学习考察,乡村教师占绝大多数,去年以来外派跟班学习107名教师,其中85名来自乡村学校。改革教学常规检查形式,用诊断替代检查,实行“申请式、展示式、突击式和常规式”四种形式,改“我查你”为“我帮你”,让教学常规检查从“查”“评”“管”向“帮”转变。推动了弋阳教育人的专业快速成长,近两年,全县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类竞赛10人获国家奖,38人获省级奖,219人获市级奖。2015年,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发表文章40余篇,在《教师博览》及其他省级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6名局班子、12名校级班子、13名教师先后登上了省内和外省市讲台,成为弋阳教育的“领跑人”。

  近些年,弋阳从乡村学校招聘进城的教师很少,把新进教师绝大部分都分配到乡村学校,并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如让教师全部免费在学校用中餐,为住宿教师配备全套的生活设施,通网络通WIFI通热水。有的乡村学校还会或为教师课余温馨呈送“一碗汤”;在过年杀猪让教师分享学校自养的土猪肉;或为教师过生日;利用周末组织教师采风,开设《教师风采展》专栏,由老师写老师的故事;或通过微信平台与教师交流交心;“全国优秀教师,全省劳模、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也都授予乡村教师。

  三是家校共育,信任互助,共同提升,优化生态。建立合伙人式的家校关系,形成家校社紧密联动的教育合力,使乡村学校成为家长认可、理解和参与的学校,从而不舍近求远让孩子进城就读。近年来,全县各中小学校广泛吸纳家长参与学校放学秩序维护、课间活动安全、食堂卫生检查、运动会保卫、考试监考、文艺汇演、颁奖典礼、听写大赛等管理工作。组织教师开展“课外访千家”“百名教师包百村”“千名家长看学校”“教师夜访”“海量家访”等活动。开设家长大课堂,建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开展送教进家,培训家长,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评选“最美育人家庭”“书香家庭”“最美家长”,让家长认识到陪孩子读书是最有价值的事情,是“最低门槛的高贵”,形成了健康向上的家风和民风。如今,在弋阳由家长和社会人士自发成立的爱心助教基金会近30个,捐资1000余万元,帮助学校解决办学困难。如上童爱心助教基金会,朱陇教育发展基金,遇春基金会等,用社会的关爱和关心去传播乡村文明的风尚。

  四是多元评价,多次评价,多方评价。第一,变项目单一评价为多元项目评价。在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方面,先后实施了“基础性办学水平评估”与“发展性办学水平评估”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不再重点关注分数和优秀率,突出考核控辍率、合格率、后20%学生的关爱率。在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面,除了传统的学生文化学科素养,还实施了学生体育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语文阅读素养、书写素养、英语口语素养、实验操作素养监测和评价。第二,变单次重结果评价为多次重过程评价。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弋阳屏弃了一次评价定优劣的偏面性评价,突出加强了对每项工作的过程性评价,把学校完成教体局每次布置的工作情况全部记录在案并进行评价,进而形成对学校和个人综合的评价。第三,变纬度单一评价为多向广角评价。除了多次评价外,弋阳还从不同的方向对每项工作进行广角评价。如对校长的综合评价,就从集中考核、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各股室对学校日常工作完成情况评价、全局机关人员民主评议四个纬度进行评价。第四,变主体单一评价为多方参与评价。为克服评价中的人情因素,弋阳将参与评价的主体人员规定由来自各方面各行业的人员组成,保证评价人的广泛性。每项工作的评价小组都由教体机关干部、学校校级班子代表、中层代表、教学一线的教师、“两代表一委员”,社会爱心人士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

  五是关心全体,关注全面,关爱薄弱。弋阳各义务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每项活动的开展上,做到面向每一个学生,关心全体,不做少数人的游戏,不让一个孩子落在角落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严格上级要求开足开齐规定的课程外,各校结合实际设置了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外活动课程。如对学生进行方志敏革命事迹的红色教育;开展“弋阳腔进校园”等古色教育;开设学包清明粿、米糖制作、会戏欣赏、农耕文化研究、社团活动、石头艺术等乡土课程,以及在全县铺开的“小手拉大手”乡村清洁行动等绿色课程;开展“文星杯”学生综合素养展示活动,将学生艺体、阅读、书写、英语口语、实验操作等素养与文化学科素养一并重点抓好。

  弋阳是个劳务输出县,2013学年全县中小学生留守儿童比例达50%以上,由于缺乏关爱,他们成绩大多较差,常被学校边缘化,成了特殊群体。全县教育系统整体行动,走村访户,彻底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并分类建档。开展案例研究,为开展留守儿童教育与帮扶工作积累经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开展小组合作制学习与管理探索,考核后20%的关爱率,开发适合学生的活动课程,建立周末学习共同体, 丰富他们周末生活。建立20多个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讲座和团队辅导。建立微信群,搭建起亲子实时交流平台;召开跨省家长会,搭建家校之间沟通的连心桥。2015学年,弋阳留守儿童比例下降到42.52%,大约2800余名父母重新回到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

(责任编辑:王芬)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