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
近年来,山东省坚持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按照“儿童为本、家长主体,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形成特色”的工作思路,全面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全面推进家校合作,全面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制,着力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子方法,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取得了良好成效。2016年,我省被教育部确定为家庭教育实验区,是全国两个省级家庭教育实验区之一。
一、各方并肩携手,力推“注重家教”蔚成风气
家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倾情倾力、献计献策,奠定家庭、家风建设基础,共同写好“立德树人”这篇关乎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文章。
(一)部门“肩并肩”,协作推进家庭教育。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与妇联、文明办、关工委、民政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家庭教育工作合力。我厅会同山东省妇联、文明办等部门,制订印发《山东省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今后五年全省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明确了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和责任人。建立了由妇联、教育、文明办、民政等九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家庭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重大事项,统筹指导和协调推进全省家庭教育工作。我厅与省妇联共同召开全省家庭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推广各地工作经验,对推进家庭教育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均设立了家庭教育总协调员,负责与政府有关部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协调沟通工作,探索建立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区参与、学校主导、家庭主体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上下贯通、多方联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二)家校“手拉手”,合力提升家庭教育。我厅于2009年、2011年先后印发《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设置与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工作评估标准(试行)》,全面推进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支持各市成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联合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扩充教育教学资源、提升家长家庭教育水平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作用。全省18648所幼儿园、10404所小学、2891所初中、555所高中普遍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设立了家长学校(课堂)。在学校支持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每年至少为家长提供4次8课时的免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2次普惠性公益咨询服务,基本实现 “孩子入学、家长入校”。各学校、幼儿园主动担当、热情服务,指导和帮助广大家长系统学习掌握家庭教育理念,准确把握孩子成长规律,全面了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有效缓解了家长群体的“过度焦虑”。广大家庭、家长成为学校和老师的“亲密盟友”,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积极配合学校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夯实了家庭教育基础,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撑和有益补充。
(三)考核“同步走”,督促落实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考核评估,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学校(幼儿园)将教师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计入工作量,纳入绩效考核,作为教学成果奖、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教育奖项评选指标。青岛市专门建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建设评价标准。我厅联合有关部门对各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导督查,狠抓实验区各项工作落实。除了对教育部门进行考核外,九部门联席会议还对不同部门各自职责落实情况分别进行考核评价、亮分排队,促进各相关部门切实担负起应尽的责任。考核评价成为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钦差大臣”,督促各级各部门切实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分内之事”摆上案头、抓在手头、放在心头,而不仅仅停留在口头。
二、教育开门推窗,指导广大家长教子有方
为广大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领社会提升青少年教育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必须打开门、推开窗,主导推动、主动担当,努力解决好指导服务家长“教什么、怎么教、通过什么渠道教”等问题。
(一)强化课程建设,确保家长“学有所教”。依托省教科院和有关高校,启动《山东省家长学校课程标准》的研制,设计开发具有普及性、富有山东特色的家长课程体系。我省各地也积极开发针对性和开放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教育课程。潍坊市研发了按年龄、分年级、成体系的《牵手两代》家长课程,德州市研发《智慧家长课堂》,烟台市编写了《中小学家长会主题活动设计》;聊城市冠县教育局分学段编写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系列读本,编印了“献给所有父母能更加从容不迫教育孩子的书”《好父母成就孩子一生》;东营市垦利区为全区学生家长购置了《家庭教育》系列教材,有的中小学校编写了《学生家庭教育》读本。这些课程的开设、读本的编写,探索解决了家庭教育“教什么”的问题,使家庭教育从碎片化、随意性逐步走向系统化、计划性,进一步夯实了家庭教育的基础。
(二)强化平台建设,确保家长“学有渠道”。启动“互联网+”家庭教育平台建设,开设了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启动了家庭教育APP客户端的研发工作;通过网站专栏、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校讯通、微课、微视频等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立体化平台,每年为家长及学生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服务上千万人次。枣庄市台儿庄区通过APP客户端,将全区所有学校、课堂向家长、社会实时公开,任何人都可以对全区学校、班级、课堂进行实时查看,也可以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老师进行视频等形式的实时交流。济南教育电视台开设《周末家长会》家庭教育专题节目,烟台市教育局与《烟台晚报》合作开办家长学堂,与《胶东在线》合作创办了《烟台市网上家长学校》,加大了家庭教育的宣教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1至2015年,全省建立家长学校6万余个,其中网上家长学校118个,开设家庭教育广播电视栏目57个,搭建各类家教宣传平台846个。潍坊市的“亲子共成长”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用户达到了53万多人。学校、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家长学堂也成为家长们学知识、搞研讨、提建议的“论剑”基地、交流乐园。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立体化平台的建设,探索解决了家庭教育“通过什么渠道教”的问题,在发挥家长学校、家长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使家庭教育平台更加多样多元、多姿多态,便于自主选择、分类指导,满足了不同家长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拓展了家庭教育的广度,促进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联互通、互动互赢。
(三)丰富活动形式,力争家长“人人受教”。2009年开始,我厅会同省文明办、省妇联等部门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系列讲座;2016年11月,我厅委托省教科院组织召开了全省家庭教育研讨会;2016年12月,委托山东教育电视台举办了“家风正、子孙兴、国强盛”为主题的家庭教育论坛,为推进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各地组织“父母大讲堂”、“晒家风、亮校训”、“智慧父母亲子教育”、“书香之家”评选、亲子阅读活动、家庭教育微视频评选、“家风点亮中国梦”等活动,不断扩大家庭教育影响面,基本实现家长教育全覆盖。2016年10月22日,滨州市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家长节,引领了家庭教育新风尚。推行“家长义工制度”和“家长志愿者制度”,开展家庭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仅威海市就有中小学校家长义工3.7万余人。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探索解决了家庭教育“怎么教”的问题,促进家庭教育知行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家庭教育的深度,增强了家庭教育的实效。
三、加大保障力度,破解家庭教育后顾之忧
实施家庭教育实验区工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必须有一支专业队伍、一笔专项经费、一批先行先试的典型,使工作有人推动,事业有钱保障,学习赶超有标杆引领,确保家庭教育无后顾之忧。
(一)加强队伍建设,解决“人”的问题。依托省教科院、省教育学会和有关高校,筹备成立山东省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专家指导委员会,提供专家指导与政策咨询服务,目前章程建设、人员组织、工作计划制定等工作已经完成,正在积极推进。充分发挥省教科院的作用,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不断推进家庭教育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支持各市、县(市、区)依托高校设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成立家庭教育专业研究团队,建立家庭教育工作管理指导服务体系。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展家庭教育调研792次,形成相关提案、建议413份,列入国家、省、市三级的研究课题197项,省、市、县(区)三级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254个。建立山东省家长教育志愿服务团队,成立由高校教师、教研骨干和中小学名师、名校长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项目核心专家组,从山东省教师教育学会的志愿者库中遴选150名专家志愿者,层层开展培训,吸引、聚合一批教师志愿者参与家庭教育志愿服务,不断提高志愿服务能力,由点及面组织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指导志愿送教培训项目。
(二)完善经费保障,解决“钱”的问题。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家庭教育健康持续发展,鼓励、支持科研机构、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2010年起,我厅筹措专门经费,购买北京关爱家庭中心的专业服务,全面支持和推动了我省的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建设和家庭教育工作。近期,我厅正在与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力争省级彩票公益金对家庭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潍坊市在保证财政每年一定投入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与有关企业合作,利用市场的力量满足家长不同层面的需求,形成了家长自学与专家辅导良性互动的长效模式。
(三)推广先进典型,解决“标杆”的问题。连续3年,在全省素质教育论坛上专门设立家长委员会建设分论坛,全面推广以济南舜耕小学、枣庄十五中、青岛二中等为代表的家长委员会建设经验。积极推广以潍坊市、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市垦利区、滨州市经济开发区、聊城冠县、临沂九中、冠县清泉中学、潍坊高新区清平小学、东营市海河幼儿园等为代表的市、县、校家庭教育经验,发挥先进市、县、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