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竹韵悠悠伴我成长

2017-06-20 来源:体卫艺司收藏

  学校: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小学

  项目:嘉定竹刻

  1904年上海市嘉定区城中路小学创建于古镇嘉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建校历史。在嘉定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在“启良、明强”校训的熏陶下,嘉定竹刻已然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

  2006年,“嘉定竹刻”被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以重点保护,为学校传承竹刻文化、培育竹刻传人带来了新的契机。2007年,学校因竹刻项目而成为嘉定区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基地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晨晓竹刻社团被评为嘉定区优秀社团,更激发了学校对竹刻艺术的热切追求,也坚定了将传承行动一以贯之的信心。

  以环境滋养竹刻培训

  一个文化传承项目有没有生命力,能不能持续、稳定、健康地开展下去,取决于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作用。

  城中路小学坚持将竹刻文化融入地域文化,学校发挥地处嘉定镇中心城区的地理优势,利用嘉定博物馆、嘉定竹刻博物馆、陆俨少艺术院、新篁馆,组织参观学习活动,欣赏竹刻作品,了解竹刻历史,感受竹刻魅力,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劳技中心等场所,学生们和其他学校的师生交流竹刻技艺,以竹会友,形成了良好的竹刻文化氛围。

  嘉定竹刻一代传人张伟忠先生是学校的老朋友,他的“意在刀先、刀法细腻、虚实相生”的竹刻理念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学校想方设法、“见缝插针”地请他面授,确保项目有传人、资源不断竭。

  以机制保障竹刻培训

  学校将竹刻培训项目列入《自然•健康•启智:绿色—生命教育第二轮行动研究(2011—2015)》学校五年规划,由校长亲自挂帅,作为特色项目进一步全方位打造。

  学校成立竹刻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同时健全竹刻项目“工作群”,形成以竹刻指导教师为主体、美术教师全员参与、班主任主动配合、教工特色社团合作辅导的竹刻项目运作机制。

  竹刻项目的经费专款专用,为竹刻培训项目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定制竹刻展示柜、添置成套竹刻工具、采购竹刻材料、购买参考书籍、印刷校本教材以及落实专家、指导培训费用等,学校均予以大力支持。

  以措施增强培训实效

  竹刻项目培训的对象是学生,而项目落实推进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及时的、具体的、有针对的指导,能使学生获得充分而真实的体验感悟。城中路小学的做法有两条。

  一是重视名家引领。学校聘请嘉定竹刻传人——张伟忠先生为竹刻培训的首席指导教师,和张伟忠先生每两年签订一次指导老师协议书,由校长颁发聘书。多年来张先生多次亲临学校手把手指导,每次都随身带来自己的竹刻作品,其中有的竹刻精品价值几百万元。张先生还为学校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竹刻资料,如由上海博物馆出版的《竹镂文心》竹刻珍品特集以及光盘。张先生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介绍嘉定竹刻的历史、传统技艺和表现形式,引导鉴赏竹刻精品,并就如何传承嘉定竹刻文化与师生作深层次的交流,提高了学校传承竹刻项目的水平。

  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学校选派擅长书法、绘画、篆刻的武永华、闵波、杜楠君等老师参加嘉定区竹刻培训班,培养其成为竹刻专、兼职教师,同时以他们为骨干组建了一支精干的竹刻指导团队。学校积极倡导“伙伴互助式”培训,在教师中推广竹刻艺术,营造竹刻培训氛围。2009年,青年教师自行组建“晨晓”教工竹刻社,加入到“学习竹刻技艺,感受竹刻魅力”系列活动中来。在武永华老师的指导下,从最基本的握刀手势、开线和运刀学起,以刀代笔,感受嘉定竹刻的文化内涵。2012年9月,“晨晓”教工竹刻社参加区教师社团技能展示活动,入围区教育系统第二届十佳“明星团队”,2013年10月,再次入选十佳“明星团队”。

  以活动提高竹刻兴趣

  竹刻艺术受到海内外人士高度赞扬,被称之为“有超常的技巧和诗意的想象”,是“绝世的艺术”。嘉定竹刻作品属纯手工操作,工艺流程复杂,制作耗时费神,如何使竹刻项目培训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让更多的人知道嘉定竹刻、喜爱嘉定竹刻、参与嘉定竹刻,这成为了城中路小学近几年的思考重点。

  一是真正让嘉定竹刻进入校园、进入课堂。通过请名家进学校、送光盘进校园、让竹刻网进教室,形象生动地介绍从竹子到竹刻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嘉定竹刻的发展历程。

  二是走出校门领略嘉定竹刻的艺术魅力。“嘉定区竹刻展”在陆俨少艺术院开幕,及时组织师生前往参观学习;“竹文化艺术节”在南翔古猗园举办,师生们立即开展探究活动;“生命活力”民间工艺展示活动,学生们进行现场竹刻演示;“晨晓”竹刻社团连续三届参加嘉定区民族文化培训交流展示活动。另外,不定期组织师生参观嘉定竹刻陈列室、竹刻博物馆、新篁馆,观摩大师作品,领略竹刻魅力。

  三是坐定下来学习嘉定竹刻的基本技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竹刻艺人蒋玉铭说:“不管孩子们学得如何,他们愿意亲近竹刻艺术就是好事。”学校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实施“普及活动主题化、社团活动精品化”策略,让学生一点一点与竹刻亲近起来,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一方面,确立积极普及的“面”——竹刻课程与探究课程、拓展课程相结合,依托校本教材《“竹”光溢彩》,各年级分层次、分目标开展竹刻教学培训,形成“竹刻学习链”,做到人人了解嘉定竹刻的历史文化,人人参与竹刻技能的培训,从而形成“生生习技艺,人人有特长”的格局。在一至四年级开展《嘉定的竹子》、《竹子浑身是宝》、《神奇的嘉定竹刻》等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对竹子和竹刻有初步的了解;对五年级的学生,则采取“边操作边探究”的方式,引领他们追历史渊源,明发展历程,悟文化内涵。学生在校学习五年,就有五年不同的竹刻培训收获。

  另一方面,设立切实提高的“点”——每周三的“快乐活动日”,晨晓竹刻社的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竹刻技艺。2012年9月,“晨晓”竹刻社被评为嘉定区优秀学生艺术团队。同年在嘉定区“腾马杯”学生民间工艺作品比赛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闵波、武永华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十位学生的竹刻作品获等第奖,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5件。

  拓宽途径,提升竹刻项目影响力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宣传嘉定竹刻,弘扬民族文化。

  一是在校际层面,实施“项目牵手交流”计划。学校借助校际牵手契机,加强民族文化培训的交流合作。定期开展民族文化培训沙龙活动。与马陆育才中学、黄渡中学的竹刻教学、徐行小学的草编工艺、南苑小学的国画培训等进行深度接触,切磋技艺。与兄弟学校携手策划举办嘉定区“生命活力”民间工艺展示活动。

  二是面向社会,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学校借用嘉定教育书画院举办“晨晓艺术展”,几十件竹刻作品同时向师生、家长与社区展示,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中,学校竹刻社也积极参与,宣传嘉定竹刻。

  三是依托媒体,宣传“项目推广成果”。学校创设各种途径推广竹刻项目成果。《让学生爱上竹刻之美》一文,刊登于《上海中学生报》民族文化传承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特刊。蒋倩倩同学的竹刻作品得到张伟忠先生的首肯,被推荐到《嘉定教育》上发表,她本人被张先生誉为“不可小觑的竹刻幼苗”。师生的作品陆续刊登在《竹韵新声》嘉定区中小学师生竹刻作品集中。《生命活力》腾马杯学生民间工艺作品比赛获奖作品集刊登了学生的作品。学校编辑的优秀艺术作品选《藏修灵秀》画册刊登了竹刻作品。还有一部分作品登载于《师者》等刊物。

  城中路小学对于嘉定竹刻的追求是无限的,是充满乐趣的,更是情趣高尚的。学校将不遗余力,把嘉定竹刻艺术的传统与文化传承下去,让她继续发扬光大。(撰稿 尤晓岚)

(责任编辑:闫昊(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