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校园盛开国粹艺术之花

2017-06-21 来源:体卫艺司收藏

  学校: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

  项目:京剧

  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创办于1884年,是上海市开埠以来校史最长的学校之一。丰富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一脉相承的兴教传统形成了汇师小学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被评选为全国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后,汇师小学就在思考,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如何使学校特色项目——京剧艺术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学校首先总结、梳理了过去多年开展京剧进校园的经验与不足,为寻求更新的发展开展了认真的研究。过去开展京剧活动比较好的经验,就是“在普及中感受京韵,在提高中提升雅致,在坚持中融入心中”。学校认为要继承发扬这些好的做法,并提出了更高的建设性发展目标 :要在“提升品质立信心,辐射传播炼修养”上做文章,在新目标、新理念、新方向的指导下进一步有序地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在规范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个喜欢唱京歌;在优质的团队活动中,热爱京剧的学生们愿望得到满足。全校学生在各类专题活动中,吟唱民族之声,感受京剧文化,体验国粹神韵。汇师小学的京剧不仅在校园、在课堂,同时在家庭、在社区、在兄弟学校中传播辐射。汇师人有这样一种责任感和自信心:让更多的人走近京剧、了解京剧、热爱京剧,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的传承和有力的保护;这样的文化辐射对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学校文化的提升,都是有益的。

  文化传承皆育人

  故事一:“小梅花奖”与《想飞的孩子》

  四(4)班的王鸣宇,生性好动,对学习兴趣不浓,是学校开设的京剧课程打开了王鸣宇童年生活的另一扇窗。当他第一次接触京剧时,便被这门具有悠久历史、浓厚文化底蕴的经典艺术所吸引,他的心中开始有了一个小小的梦想,渴望长大后成为一名京剧演员。为了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少年宫京剧训练,无论风吹雨打,从不间断。由于对京剧的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王鸣宇的不懈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取得了全国京剧小梅花奖的骄人成绩。学习京剧让王鸣宇重建了宝贵的自信,并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现在他不仅要在国内舞台上唱响京剧,还想以后将国粹搬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目前学校根据王鸣宇同学的真人真事改编了校园音乐剧《想飞的孩子》,激励孩子们放飞梦想,朝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前行。

  汇师小学将京剧教学活动与德育教育相融合,挖掘京剧艺术所蕴含的育德功能,让学生有更多自我教育机会,真正体现学校所提出的“教育要适合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

  传播辐射产共鸣

  故事二:京剧文化与“威风锣鼓队”

  “咚咚咚”的京剧锣鼓声今天又在田林一小的操场上响起。锣鼓队的同学们身背红色的威风锣鼓,手执鼓棒,在老师的指挥下敲出一串串明快的鼓点,振奋人心。原来今天是田林一小京剧锣鼓队训练的时间,孩子们一边打着鼓敲着锣,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田林一小“威风锣鼓队”的特色是锣鼓与京韵相结合,并成为学校品牌特色。这项品牌特色的创始人正是校长张萍。张校长原是汇师小学的工会主席兼音乐教师,作为汇师一员,传承和弘扬民族国粹文化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张校长的教育理念中。几年前,张老师调离汇师来到田林一小担任领导,就把汇师的京剧文化一同带到田林一小,将田林一小原有的锣鼓队与京剧结合并进行大力发展,以“铿锵鼓点伴我行、民族文化代代传”为宗旨开创出新的特色。这一文化建设不仅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更使田林一小这所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有了与艺术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汇师小学的京剧文化也就这样辐射到了兄弟学校,并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汇师小学京剧进校园活动不仅在校园内、学生中、教师间大力传承,弘扬国粹艺术的精神,而且将京剧广泛传播到社区、家庭、兄弟学校,甚至传播到国外。在暑假的小队活动中,同学们把京剧送到了养老院,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在区域共建中他们表演京剧,感染了兄弟学校的小伙伴;在与韩国姐妹学校交流活动中,学生们将京剧剧目带到韩国,自豪地展示国粹。

  规范有序提品质

  故事三:“京歌”课程研究促品质

  “我认为,京剧校本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情感、接受能力等各方面考虑,将部分简易的京韵歌与京剧小知识编进教材内容。”

  “对呀,我们教材的每一个单元,每一首歌曲都要配有唱、学、玩、练四个板块,让学生从歌唱学习中了解京剧知识与文化……”

  “还有,三年级学生平时音乐课堂中已经接触了不少打击乐的伴奏,所以我们在歌曲后加入了京剧文场与武场器乐的介绍,并补充了一条京剧传统剧目的武场过门,让学生学习用锣鼓队乐器为歌曲伴奏。”

  2013年暑期,汇师小学京歌课程开发小组的老师们就教材的编写与修改展开了如火如荼的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将所有的金点子聚在了一起, 校本教材的编写又向成功迈进了一步!

  以上情景生动地体现了汇师小学提出的“优质的课程是京剧进校园品质提升的有效保障,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的教育理念。汇师人从课程观来看京剧,他们编写的新“京歌”教材,从选择性、科学性、适切性、专业性等综合指标来思考教材定位,从多角度的活动设计、多方位的内容呈现、多线索的育人功能中,来提升校本课程的价值内涵。

  学校始终认为,京剧进课堂,要通过科研平台来提升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消除年轻教师对科研的畏惧情绪,提高他们的科研信心与能力,也让教师对京剧项目有了新的认识与定位,产生持久的兴趣与热情。

  学校在京剧进校园的品质建设中将“提升品质”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在规范化机制中保障学校的京剧项目有序、稳步进行;将“提升品质”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在扎扎实实的校园普及活动中加强品质提升;将“提升品质”与团队建设相结合,从团队招生——团队计划,从团队教学备课——团队教学效果,从专业教师——学校辅助教师,学校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汇师京剧团的教学与演出效果自然也向高品质靠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京剧艺术已悄然化为汇师学生美好的品格、丰富的情感和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时,这就是成功的教育。(撰稿 张莉珉)

(责任编辑:闫昊(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