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海山小学
项目:舟山锣鼓,舟山渔歌号子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海山小学坐落于东海之滨的古城要塞定海。定海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国唯一的海岛历史文化名城,跳蚤舞、木偶戏、舟山锣鼓、舟山渔歌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定海后人的历史礼物。
始创于1922年2月的海山小学,坚持实践“海纳百川”的包容教育,近年来,积极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不断挖掘内部积极元素,积极走特色立校之路,传承发扬舟山锣鼓、舟山渔歌号子等中华优秀文化艺术项目,艺术教育的满园春色成为海山小学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一块金字招牌。
合力,在整合优化中形成
海山小学把艺术教育的突破口瞄准了海岛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锣鼓”和“舟山渔歌号子”,制定了艺术海山的建设纲要,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每月一次举行艺术教育研究例会,领导小组成员和10余名专兼职艺术教师共同探讨确定艺术教育的阶段性工作思路,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及时突破工作瓶颈。
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海山小学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并能高效运行,在艺术教育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海山小学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有限的资金优先满足艺术教育的需要,为“舟山锣鼓”、“舟山渔歌号子”布置专门的教学场地,购买专业器材、制作演出服装、安排辅导费用。目前,学校已建成365平方米的舟山锣鼓大型节目排演场地和多个教室的教学场所,购买了全套民乐器材,锣鼓、扬琴、笙、唢呐、柳琴、大提琴等器乐配备齐全,专门定制的渔船、船桨模型等具有海洋海岛特色的演出道具及光鲜亮丽的演出服装每每在舞台上亮相,一下子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
“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为充分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协调好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关系,使“舟山锣鼓” 和“舟山渔歌号子”的传承教育能得到家长支持和配合,海山小学经常邀请家长参与观看各类演出,家长们自愿购买部分乐器,配合学校督促学生训练。家校有效互动,推动了“舟山锣鼓” 和“舟山渔歌号子”的传承发展。
海山小学已被教育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被省教育厅、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传承教学基地和浙江省民乐创作与表演基地。
传承,在提升中后继有人
学校在以“舟山锣鼓” 和“舟山渔歌号子”为特色的艺术教育实践中意识到,推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聘请了洪国壮、曹卫红、章承奎等10名各级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长期指导老师,他们收集整理了舟山锣鼓《渔家乐》、舟山渔歌号子《摇橹号子》等多套曲目,编成简易课件供学生训练。这批在舟山艺术界声望高、责任心强的专家型、民间艺人型师资力量的充实,让海山小学推进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教育底气倍增。
让“舟山锣鼓”和“舟山渔歌号子”永续传承发展,稳定舟山锣鼓民乐队和舟山渔歌号子队这两支队伍是重中之重。但“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每年总有队员因毕业而离开学校,做好这两支队伍的梯队建设是学校每年需要面对的“新陈代谢”问题。学校每年在送走老队员的同时,及时在新生中物色一批新队员加入,使两支队伍的人数常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目前,海山小学参加舟山锣鼓民乐队的各年级学生有150余人,其中骨干队员40余人,参加舟山渔歌号子队的各年级学生有100余人,其中骨干队员20余人。
师资队伍建设齐头并进,辅导工作的规范让传承提升有序推进。为提高“舟山锣鼓”和“舟山渔歌号子”传承的普及教育,每学年初,海山小学在制定工作计划,都将开展舟山锣鼓民乐社团和舟山渔歌号子社团的辅导工作列为重要任务。在实施过程中,教导处等有关处室,经常对执行情况,特别是教师的指导、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防止执行不力或任意变更等情况的发生,确保辅导工作做到场地、时间、师资“三落实”,安全性、实效性、参与率“三保证”。
品牌,在展示交流中彰显
海山小学明确提出,“艺术教育面向全校每一个学生”。学校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条件,搭建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让每一位孩子积极参与、大胆表现、施展才艺。每年一次的校园艺术节,推动了艺术教育的蓬勃发展,开展的 “独唱、独奏、独舞” 三独PK赛,成为学校舟山锣鼓民乐队员和舟山渔歌号子队员自由发挥的天地。学校还积极创设机会,对外进行艺术交流,至今已组织学生参加100多场省内外大型演出,并取得骄人的成绩,引来各界关注。
2007年1月8日,央视四套《快乐中国》栏目在舟山鸦片战争遗址公园三总兵广场前录制了海山小学舟山锣鼓《渔娃乐》,节目播出后引起全球华人观众的强烈反响。
2007年1月,海山小学艺术团赴美参加“中国奥运之光”儿童精英艺术团巡回演出。18名舟山锣鼓民乐队队员身着中国红传统服装,先后在法拉盛王朝豪庭、纽约国际小学及曼哈顿中央公园等地表演舟山锣鼓名曲《渔娃乐》等节目,纽约电视台、《美国明报》、《世界日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竞相报道。
2008年3月到2010年5月,在与香港仁济医院罗陈楚思小学的交流互访。学校带去的“舟山锣鼓”和“舟山渔歌号子”作为艺术交流的拳头项目受到了香港各界的高度评价,香港小朋友一时掀起了学敲舟山锣鼓、学唱舟山渔歌号子的热潮。
2011年6月,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现场会在海山小学隆重举行。会议期间举办的传承教学基地建设成果(传统表演艺术门类)展演活动中,舟山锣鼓《海山鼓韵》、《良宵》,渔歌号子《渔歌欢唱》《渔歌欢唱》等参演节目赢得了与会人员的阵阵掌声。
近年来,舟山锣鼓、舟山渔歌号子作为海山小学的保留节目,几乎每年都参加市、区科技艺术节的演出比赛活动,在各级政府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活动中,更是少不了舟山锣鼓的铿锵鼓点和舟山渔歌号子的豪迈嗓音。海山小学学生表演的节目曾获浙江省“奥康杯”、“虎丘杯”、“哲商杯”器乐大赛金奖和表演金奖,舟山锣鼓《海娃闹海》曾获得全国“蒲公英”音乐大赛金奖。去年5月,应中国群众文化学会邀请,海山小学舟山锣鼓乐队“敲”进了第五届江南文化节,《龙腾鼓韵》作为在江南民间文艺展演环节唯一由小学生表演的节目,受到各地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
沐浴古城文风,海山小学将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教育道路上继续乘风破浪、矢志前行。(撰稿 陈邦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