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演采茶歌舞 抒客家情怀

2017-06-21 来源:体卫艺司收藏

  学校:江西省赣州市文清路小学

  项目:赣南采茶戏

  江西赣州,被称为客家摇篮。青山秀水孕育着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孕育着一代代文化名人:文天祥、赵卞、周敦颐、刘彝……这是历史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是教育承载之所在。“文以载道强素质,清心若水育人才”,正是承载着这份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赣州市文清路小学逐步形成了既洋溢着时代精神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

  赣州市文清路小学始建于1929年,是赣州这片红土地上的传统名校。走进文清校园,片片葱郁的爬山虎,凌空悬垂的迎春花,富有客家文化特色的门厅、书画小广场,以及连心亭、感恩池、文化凳……构成了一幅清雅的校园景观图。文化墙、宣传栏上是孩子们表演采茶歌舞的剧照和客家文化介绍。下课铃声响起,广播里传来轻松欢快的赣南采茶调,再一眨眼,孩子们已拿着五颜六色的彩绸扇奔向操场,舞动起赣南采茶韵律操。

  赣南采茶戏是赣州地区客家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赣南采茶戏的音乐丰富多彩,可塑性强,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色十分鲜明。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茶腔”是赣南采茶戏的主要声腔,它节奏活泼明快,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浓厚的田园山野风味,如享誉全国的“斑鸠调”、“牡丹调”、“打鞋底”、“上山调”等。“灯腔”是采茶戏的重要声腔,它高亢浑厚,粗犷热烈,旋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戏曲味较浓,加上唢呐和锣鼓的紧密配合,气氛炽热,情绪振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染力。“路腔”由适应路上行走时所唱曲牌而得名,它特有的轻松活泼、诙谐风趣,为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提供了广阔天地。“杂调”娇柔甜美、玲珑华丽,在采茶戏音乐中虽不作主腔,但穿插使用,偶尔出现,点缀情趣,常能起到奇特的艺术效果。

  2007年以来,文清路小学开展了“赣南采茶戏进校园”活动,历经七年的实践和探索,建构起了赣南采茶戏进校园工作网络(见图1)

 

  走进课堂——

  学校因地制宜落实“赣南采茶戏进课堂”。每周两节的音乐课调整为一节音乐课、一节形体课;每节音乐课,都安排五分钟的采茶戏经典曲目欣赏(见图2),让同学们感受采茶戏 “三腔一调”的魅力,领略采茶歌舞生动活泼的神韵,了解赣南客家方言的独特味道,增进学生对采茶戏的了解和喜爱,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家乡及家乡的文化。 

  

  舞蹈房里每周一节的形体课上,都安排十分钟的“采茶歌舞动作集锦”示范教学。音乐老师认真示范、悉心指导,把扇子花、矮子步、单袖筒舞等动作编成小组合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里掌握 “采茶舞蹈”的一些基本动作。当看到男孩子惟妙惟肖地模仿“矮子步”,伸着脖子猫着腰,蹲在地上用脚尖走路的样子时,教室里欢声一片。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学校重抓师资,优化队伍,充分利用艺术教育社会资源,聘请赣南采茶戏作词作曲家罗晓航、尹文华老师,赣南采茶戏舞蹈专家黄文华老师等知名专家来校进行传、帮、带,培养了一批赣南采茶戏教学骨干。学校构建起一支由专家队伍、教学骨干、专业教师三位一体的“赣南采茶戏进校园”师资队伍。

  走向课间——

  在课堂教学渗透和普及的基础上,学校把握住孩子的认知规律,找准孩子的兴奋点,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少儿特点的课间活动。学校邀请市、区采茶戏研究专家及专业教师组建活动指导员队伍,深入校园内外,进行收集整理,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求知特点,开发了一批反映时代、充满少儿童趣、贴近生活的采茶戏新节目。作品内容、剧目编排、人物塑造、表演形式、舞台效果都实现了推陈出新,作品形式也从原来较为单一的采茶小戏发展到音乐剧、舞蹈、采茶健身操等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

  学校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带动家庭、社区,使家庭、社区成为学校学习的延续,营造传习采茶戏的氛围,构筑富有特色的采茶文化环境。学校组织“赣南采茶戏进校园”家长开放日活动,定期展示采茶戏学习的成果,展现校园生活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加强家校联系,邀请采茶戏爱好者和家长到校参与和指导。邀请民间表演队同台演出,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交流。采茶歌舞的传播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赣南采茶戏通过孩子们的表演走出了校园,进入了家庭和社区。

  走入生活——

  学校坚持把传习采茶戏作为素质教育和乡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把采茶戏教学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民健身阳光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赣南采茶戏魅力的同时,继承团结、奋进的客家精神。

  在学习传统曲目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采茶戏曲牌填词、编排动作,体验创作的成就感,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多年来,赣南采茶戏这朵绚丽的山茶花在文清小学璀璨开放,校园里洋溢着学采茶戏、唱采茶歌、跳采茶舞的热潮,呈现出“有人知”、“有人爱”、“有人学”、“有人会”、“有人干”、“有成果”的喜人局面。采茶戏进校园活动从单纯的学习、模仿到不断创新,文清小学走出了一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路。

  文清路小学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作为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素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学校的艺术特色品牌。孩子们置身于文清园这座艺术的殿堂,快乐健康地成长着……(撰稿 刘艳琼 谢淑华)

(责任编辑:闫昊(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