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
项目:吕剧
滨州市滨城区逸夫小学坐落于渤海之滨。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文化润校、科研强校、特色靓校”的发展战略,依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把“吕剧”确定为学校艺术传承重点项目,努力实现“儿童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职业幸福的家园、社会满意放心的学园”学校发展愿景。
吕剧发源于山东滨州,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让小学生学习吕剧,不是为了培养多少吕剧演员,而是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这是我们的责任。”这是滨城区逸夫小学开设吕剧课程的初衷。多年来,传统优秀艺术教育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学生素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吕剧进校园,助推特色靓校。学生表演的吕剧《马大宝喝醉了酒》被选为山东卫视春晚节目,吕剧《前方上传来好消息》在中央电视台“点播时间”栏目播出。校本课程《吕剧》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优秀校本课程资源”。
【镜头一】
“起轿喽——”但听一声吆喝,四轿夫抬着蒲台县令晃晃悠悠出现在滨州新城。
这是逸夫小学自编自导自演的吕剧《县令回乡》片段。2011年10月,学校代表山东省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走进美妙的戏剧花园》校园戏剧展演活动,在十八个代表队中,一举摘得“最佳中文剧目表演”一等奖的桂冠。
【镜头二】
上学放学、课间休息的间隙,逸夫小学校园里便飘荡起吕剧名家和学生演唱的吕剧精彩片断。清晨、中午、傍晚,课间、课余,教室内外,校园内外,随处可见咿呀哼唱吕剧的孩子们的身影。
多年来,学校开展以“吕剧”为龙头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引领学生学唱乡音乡韵,感受乡土优秀文化艺术,激发热爱家乡之情,培养寻真尚美之心,逐步形成了以下理念和经验。
“尚美”理念:吕剧传习的核心
“尚美”,就是在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师生对美的追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学校在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艺术类课程的同时,将“吕剧”作为校本课程纳入艺术教育,走进课堂,融入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传习吕剧的过程中,提高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形成“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
课程构建:吕剧传习的关键
学校注重课程建设,构建了“一体两翼”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一体”是国家课程方案中规定的艺术类课程;“两翼”,是学校开发的艺术类校本课程和艺术类社团活动。“两翼”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是学校艺术教育拓展延伸的重要途径。
一是确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内容框架体系。学校建立了课程开发委员会,确定了“吕剧”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各学段各年级的具体目标,拟定了课程基本内容,编写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吕剧—滨城区逸夫小学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编排结构清晰,按照“了解与感知”、“表现”、“创作”三大领域编排,在具体安排上采用了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在开发静态校本教材的同时,学校不断搜集整理适合儿童欣赏的名家唱段,指导学生自编自演吕剧课本剧,刻成光盘作为教材。此外,学校还研制多媒体课件,展示优秀吕剧唱腔,形成丰富多样的动态教材资源。
二是整合学科课程,确保课程课时。2005年开始,学校将音乐学科与吕剧校本课程进行整合,每周调整出一课时,在三、四年级正式开设吕剧课,从课时保证了吕剧教学的顺利实施。
三是创新课程评价机制,促进课程有效实施。学校根据吕剧艺术教育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基本知识测试和唱腔表演测试相结合,重在过程评价、情感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对吕剧的兴趣,对民间文化的情感。对教师的评价,除了按常规评价外,教师搜集编制教学材料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都计入工作量,艺术教师在传习吕剧的教学中体验着职业的幸福。
师资建设:吕剧传习的支撑
高质量的艺术教师队伍是进行艺术教育的有效保障。学校确立了“内挖外引,一师多能”的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充分挖掘学校教职工的艺术教育潜能,按照“专职+特长”的要求,每人申报一项艺术特长,学校根据需要进行筛选,对选中的兼职艺术教师和专职艺术教师加强培训,努力做到一师多能。学校聘请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石连山先生为学校吕剧课程的专家顾问和执教教师,对学校艺术教师进行“传、帮、带”。聘请有吕剧特长的学生家长为兼职指导教师。这样学校就拥有了一支专业素质强的艺术教师队伍。
设施完备:吕剧传习的平台
多年来,学校投入20余万元,购置了吕剧书籍、器材及演出服装、道具。投入近30万元改建了3个音乐专用功能室、三个美术教室、一个摄影专用教室、一个多功能形体教室和一处服装室。投入120万元购置了40台一体机,投入10万元用于建设校园文化。学校艺术器材设施完备先进,保障了学校所有艺术类课程的顺利开展。
科学管理:吕剧传习的助力
学校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艺术教育办公室、艺术教育教研组三级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完善了学校艺术教育规章,制定了《逸夫小学艺术教育管理制度》、《逸夫小学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常规要求》、《逸夫小学传统文化艺术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南》、《逸夫小学艺术教育社团活动规定》、《逸夫小学艺术教育师生奖励机制》等规章制度,确保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科学规范,有效地促进吕剧传习的健康发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吕剧传习课程已经成为滨城区逸夫小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学校一个响当当的特色品牌。美丽幽雅的校园时时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时时处处受到家乡文化的熏陶,“尚美”理念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他们的人生梦想插上了彩色的艺术翅膀。(撰稿 杨新彬 刘尊美 张 强 邱爱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