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河南省安阳市第十中学
项目:戏曲
春光下的河南省安阳市第十中学,绿树红花环绕着教学楼和运动场。校园内书声琅琅,学风浓郁,让你感受到蓬勃的时代气息。不经意间,走廊深处隐约传来丝竹之音——“秦香莲住均州远在湖广,离城十里陈家庄……”动情的豫剧唱腔韵味绵长。循声而觅,原来这里是十中的戏曲文化传习课堂。
你也许很奇怪:十几岁的小孩子,能坐下来静静地欣赏传统戏曲吗?可是,你隔窗观看,学生们全神贯注地盯着电子白板屏幕,聆听那位身着青衫、怀抱琵琶的古代妇女秦香莲哭述自己悲苦命运,豫剧崔派唱腔那醇美而悱恻的韵味感人至深。看着,听着,同学们神情凝重,有些孩子眼睛都湿润了。当孩子们看到执法如山的包拯不畏权势,当堂宣判并处决了忘恩负义的陈世美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大喊“痛快”,掌声雷鸣般地响起来……
在戏曲生存空间日益狭窄的今天,安阳市第十中学是如何做到把戏曲引入校园的呢?让我们回溯到十四年前——
新世纪初,安阳市第十中学几位酷爱戏曲的老师怀着对传统民族文化负责的态度,大胆地提出了在课堂上讲戏曲、赏戏曲、谈戏曲的设想,自发组成了戏曲文化传承教育研究小组。这也恰恰适应了当时艺术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形势。此举很快得到学校的理解和支持,十中的戏曲文化传承教育正式拉开序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戏曲艺术当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排挤,在普通中学的开展戏曲传承教育更是无经验可借鉴。要让孩子们与戏曲拉起手做好朋友,教育者必须不急不躁,必须找到合理的方式。教研组决定迈出两大步:一是做调查,二是找准切入点。他们设计了《安阳市第十中学学生艺术素质询问表》,调查结果令人欣喜。且看各年级学生中戏曲爱好者的比例:07级30%,08级28%,09级35%,10级32%,11级27%,12级22%,13级31%。统计结果表明,每个年级中平均每班有15名学生是戏曲爱好者,其中最多的是一个班62名学生中有35位都喜欢戏曲。这么多爱戏曲的孩子,让传承教育教师充满了信心。有了对学生的了解,再结合戏曲的特点,教研组设计从“戏曲词藻、戏曲故事、精彩唱腔、脸谱艺术、梨园轶事”等几个方面作为切入点,联系各学科的学习,为孩子们打开走进戏曲百花园的大门。
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做猜谜游戏:“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这个对联式谜语赞誉了戏曲“以少胜多”的大写意特色;欣赏名著讲《水浒》,让学生听一段京剧《夜奔》,更加感性地理解林冲的性格;还有,学习戏词中修辞手法,理解成语和典故在戏词中的应用。学生无不感叹:戏曲可以帮助我们学习语文啊!
美术课上,老师讲脸谱、学生画脸谱。五颜六色、图形各异。孩子们认识了红为忠义,黄为勇猛,三块瓦形为豪杰,六分脸为老将……听着听着,联想着歌曲《唱脸谱》的旋律,孩子们渐入佳境,不知不觉走近了戏曲。
音乐课上,孩子们认识了河南的三大剧种——豫剧、曲剧和越调。知道豫剧六大名旦陈、常、崔、马、阎、桑,演唱各具特色;河南曲剧《卷席筒》中的名段颇受青睐;越调大师申凤梅以苍劲豪迈的唱腔和潇洒从容的表演,为我们塑造了“活诸葛”的艺术形象。同学们感叹道:戏虽是假,情却是真啊!
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讲人生的奋斗与成功,用生动的例子告诉学生:周星驰不易,成龙不易,梅兰芳更不易啊。他为了让眼睛有神,每天盯着金鱼看,盯着小鸟看,苦练基本功,电影《霸王别姬》中的练功镜头决非虚构!正是凭着这一股劲头,梅兰芳终于成了梨园翘楚,流芳千古。梨园轶事的引入让孩子们记住了梅兰芳,也走近了京剧艺术。
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戏曲百花园美不胜收。孩子们走进来,顿时感觉新鲜、神奇。有趣的故事情节,多彩的戏曲知识,深深吸引着步入青春期、求知欲强的学生们。他们在课后随笔中写下自己的感想:鲁肃的忠厚,秦香莲的坚贞,包拯的刚正,徐九经的机敏;京剧的激越壮丽,豫剧的淳朴豪放;常香玉的义举,盖叫天的坚强……孩子们各抒己见,表达对戏曲的深深情感。传承教育的教师听到这些反馈信息,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样的课有意义、有价值,让戏曲艺术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们感受到戏曲的浓浓亲情,校园里的戏曲文化如同鲜花般清香溢溢。
戏曲终于坦然大方地走入课堂、赢得课堂。传承教育的老师们及时总结传承教育的实践经验,制定了戏曲文化传承教育的教学大纲,确定了“为戏曲培养观众”的传承教育宗旨,决定以“豫剧崔派艺术”和“越调申派艺术”作为传承重点项目。他们精心制作课件和视频,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科技紧密结合。传承教育教研组的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循序渐进地将学生引入更广阔的戏曲天地。
孩子们在欣赏也在思考,他们的一个个问题像万花筒一样闪现出来:全国到底有多少剧种?京剧和豫剧有什么区别?河南的戏曲为什么那么多?生旦净丑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根马鞭舞动就能表示跨马奔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问题让戏曲传承教育课堂充满生机,传承教育的老师得以寓教于乐地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先后讲授了《豫剧<秦香莲>赏析》《豫剧<卖苗郎>赏析》《越调<收姜维>赏析》《京剧<徐九经升官记>赏析》等戏曲欣赏课和《戏曲的行当》、《戏曲的唱念做打》、《戏曲的虚拟化》《戏曲的服装》等戏曲知识课。课堂教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让十中的戏曲文化传承教育走上新台阶。
孩子们终于从“看热闹”转变为“看门道”。在老师的引导和环境的熏陶下,许多原来从不理睬戏曲的孩子也开始有了兴趣,能够津津有味地欣赏传统戏曲。不少同学为自己懂得了戏曲知识而倍感骄傲,甚至有的同学毕业之前还恳求老师为他们再上一节戏曲欣赏课。古老的民族艺术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充实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既是戏曲爱好者又是人民教师,安阳十中传承教育教研组的老师虽忙碌劳累却快乐欣慰。作为安阳市历史悠久的老学校,十中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现在,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尽责尽力,已成为十中人最大的心愿和志向。学校在大力支持面对学生进行戏曲文化传承教育的同时,要求老师们自身也不断地提高和进步。传承教育教研组制定了“坐下来多研究,走出去勤交流”的基本要求,让传承教育的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教研组努力学习戏曲文化知识,及时总结、提炼,进行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等工作。课题项目和多篇论文已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奖励。他们还利用课余时间,编写了《为你们拉开的帷幕——讲给中学生朋友的戏曲故事》和《菊坛拾萃》,作为校本课程教材,让传承教育有本可依。
传承教育教研组的老师走出校门,欣赏戏曲名家崔小田、申小梅等人的演出,聆听豫剧行家高桂芳老师的讲座,参观崔兰田大师的纪念展览,探寻戏曲文化的生存现状。作为文化志愿者,他们还经常参加安阳市文化部门组织的公益演出,向社会宣传着民族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家开阔了眼界,增强了信心,提高了实力。
2006年,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戏曲神韵”为宗旨的安阳十中“弘韵社”正式成立,在全校普及戏曲文化的基础上,开展社团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戏曲文化修养。2009年,戏曲文化传承教育工作室也初见规模。崔派艺术、申派艺术的介绍版面、教师手绘戏曲经典剧目海报、全国主要剧种简介、戏曲行当图片和净角脸谱图片展览、戏曲服装等等,集中展现了戏曲文化的厚重。铺满红绒布的桌面上,陈列着十余年传承教育的资料和相关获奖证书。这是师生们心血和力量的凝结,映射出安阳十中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
戏曲文化传承教育是文化艺术的教育,也是思想品德的教育。祖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关注民族文化就是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孩子从小就来认真地了解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伟大的祖国,将来做祖国优秀的建设者。在安阳十中教师们的心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这一称号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和象征。
安阳十中的戏曲文化传承教育迎着风雨一路走来,有过坎坷、曲折和荆棘,奋进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息。又一年春暖花开,校园里的紫薇花又一次绽放笑颜。肩负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重任,安阳市第十中学充满信心和力量,将为孩子们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弘扬而不懈追求,努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主要撰稿 程锋)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