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扎根乡土唱汉调 传承创新结硕果

2017-06-22 来源:体卫艺司收藏

  学校:陕西省洋县南街小学

  项目:汉调桄桄

  今天,你走进陕西省洋县南街小学校园,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氛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汉调桄桄”艺术挂图,萦绕耳畔的是“汉调桄桄”名段名曲,传承“汉调桄桄”已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特色亮点。多年来,洋县南街小学以“汉调桄桄”传承教育为抓手,坚持不懈弘扬民族文化,在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传承中挖掘推广

  历史长风中吹送着它迷人的唱腔,历史长河里倒映着它靓丽的身影——这就是坚守在汉水流域的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它的名字叫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又称汉调秦腔、南路秦腔、桄桄戏。时代变迁,汉调桄桄几乎濒临失传,该剧种现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于1929年的洋县南街小学,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对于本地的文化艺术资源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学校一直认为,学校是传递民族文化薪火的基地,有责任将“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下去,让这朵艺术之花在校园的沃土上茁壮生长开花,让这个古老的剧种拥有更多的欣赏者和传承者;也让更多的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感悟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

  2004年3月,学校同洋县非遗保护单位联系,把汉调桄桄艺术引进了校园。学校确立了“传承民族文化,开发师生潜能,谋求学校和谐发展”的艺术教育理念,逐步打造“传承汉调桄桄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的特色。学校以“汉调桄桄艺术”为抓手,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学生道德教育等各个方面着手,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每年列出专项资金支持以“汉调桄桄”为主题的艺术教育,用于聘请专家、引进人才、购买道具、开展活动的经费约10万余元。

  该校教师李秀兰爱好艺术,对汉调桄桄艺术颇有研究,孙子王凯在该校上学,受家庭教育熏陶,王凯同学从小就对汉调桄桄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婆孙共同学习丝毫没有间断;洋县文工团原团长朱素兰的女儿李瑞珍从小痴迷秦腔,多次在各级各类艺术展演中获奖。

  方法上彰显特色

  洋县南街小学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科学有效的传承方法和策略,健康有序地推进“汉调桄桄”传承教育工作。

  ——建机制,促长效。学校成立了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组成了分管艺术教育的副校长和艺术教师为成员的汉调桄桄艺术教育工作小组,每年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每次活动都保证时间、地点、人员、内容四落实。

  ——请专家,学帮带。学校聘请老一辈汉调桄桄传承人李天明、杨丑娃先生担任艺术教育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全校师生做讲座,普及汉调桄桄知识。他们亲自为学生上示范课,从步伐、手势、动作、神态、表情等方面一招一式不厌其烦地辅导师生,先为该校带教出了汉调桄桄青年辅导教师6名。目前已形成专职辅导教师辅导全校教师、全校教师辅导学生的“学帮带”良性传承模式。

  ——作新曲,求创新。定期召开汉调桄桄研讨会,讨论新作品构思。努力克服表演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缺点,不断进行创新,丰富表演形式,在传统形式上增添了说唱、舞蹈等灵活多样的表演元素。学校每年都要创作1-2个汉调桄桄新曲目,唱词由语文老师负责整理创作,曲谱聘请专业曲艺老师谱写,表演由校外辅导员和本校老师负责排练。

  ——组校队,展风采。南街小学汉调桄桄表演团队组建至今已经10余年,坚持利用每天早上一节课时间进行常规训练,利用寒暑假进行新作品的排练表演。利用各种平台,展示学习成果,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学校每年一届艺术节,汉调桄桄是必演曲目。学校每年都应邀参加汉中市油菜花节,汉调桄桄表演团队的节目都是压轴戏。

  ——建校本,进课堂。为了使汉调桄桄继有人,学校全力做好以汉调桄桄为重点项目的艺术教育普及推广工作。结合课程改革和校本研修等工作,学校从2006年起开设汉调桄桄欣赏课程,在音乐课上普及汉调桄桄知识。2009年起开设汉调桄桄探究课程,艺术组编写了《汉调桄桄艺术》校本教材,以学校探究课的形式安排双周一课。授课教师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实际,突出学习兴趣,努力使这一课程成为深受孩子们喜欢、家长认可、社会肯定的课程。

  ——建项目,促发展。该校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陕西省中小学教育示范学校、汉中市示范小学、民间曲艺培训基地等,这些奖项的取得不仅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为汉调桄桄的传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传承项目的引领和激励下,南街小学的师生们在艺术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艺术传承结硕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南街小学传承汉调桄桄的艺术教育结出了累累硕果。

  ——学生:丰富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艺术素养,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培养。节目排练和舞台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自信心,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合作配合意识得以加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提高。该校先后有100多人次获歌舞、主持人大赛等奖励。以汉调桄桄为纽带,学生与家长,尤其是老人,有了共同的话题,老少同唱,家庭和睦,进一步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在辛勤付出的同时,教师们体会到了“育人”的长期性、艰巨性,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劳动的甘甜。艺术教师中涌现省教学能手1名,市音乐学科带头人1名 ,市骨干教师2名,市教学新秀1名,获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4人,获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5人,近三年有80多篇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各类获奖或发表。

  ——学校:汉调桄桄项目传承带动学校艺术教育和全面工作得到长足发展,该校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连续多次被评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学生们的汉调桄桄节目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肯定。学校以《汉调桄桄艺术》这一成功的校本课程教材为借鉴,开发出了其他各类校本课程,促进了校本研修工作再上台阶,从整体上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社会实践:以汉调桄桄为纽带,师生们走出校门,融入社区、服务社区,加强了与社区、街道、家长的合作联系,拓宽了学生艺术活动的舞台,为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师生又从社区汲取艺术养分,学校和社区更加和谐。

  丰富多彩的“汉调桄桄”传承教育活动,点亮了师生的心灵,提高了师生的艺术修养,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今天,洋县南街小学的“汉调桄桄”传承教育已成为艺术教育的知名品牌,被人们亲切地誉为“秦巴山区传承中华优秀艺术文化教育的领头羊”。(撰稿 李志海 申庚云)

(责任编辑:闫昊(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