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旋鼓声声育桃李

2017-06-22 来源:体卫艺司收藏

  学校:甘肃省武山县滩歌初级中学

  项目:武山旋鼓

  滩歌初级中学地处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滩歌镇,位于马家窑文化遗址、风景秀美的隋唐古刹万花寺山脚。

  滩歌地区是武山旋鼓舞的发源地。流传于滩歌一带的旋鼓史称“鼙鼓”,俗称“羊皮鼓”、“扇鼓”。据我国著名文史学家赵逵夫先生《汾阴扇鼓傩戏的形成时代与文化蕴蓄》一文考证,扇鼓由周朝的大鼗、汉魏鼙(或作鞞)鼓衍变发展而来。《乐府诗集》卷五十三《魏陈思王鼙鼓歌•序》引《古今乐录》:“鞞舞,梁谓之鞞扇舞……鞞扇,器名。”“鞞扇”就是今天的扇鼓。三国时期曹植《鼙鼓歌》中有“乐人舞鼙鼓,百官雷林赞若惊”之言。滩歌旋鼓作为武山民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舞步质朴无饰、优美简练,具有大众娱乐性质。旋鼓舞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充满高亢、雄劲、豪放、热烈的气势,令人振奋。在民间传承发展了千百年的武山旋鼓,是一种积淀了厚重历史元素和丰富地域信息的原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滩歌初级中学是一所始建于1906年的百年老校。百年老校传承千年鼙鼓,这正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和地域的优势。滩歌初级中学将武山旋鼓这一传承项目整合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开创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滩歌初级中学依托历史传统文化优势,将武山旋鼓作为一门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充分利用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资源,拓展学生艺术活动的空间。目前,滩歌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400多名,其中60%的学生均来自旋鼓舞盛行的村庄。这些学生自幼耳濡目染,跟随长辈学习旋鼓舞技巧, 形成了浓厚的旋鼓舞情结,练就了扎实的旋鼓舞功底。每年春节、端午节都会加入到本村的旋鼓舞表演中,一展身手。这就为学校开展旋鼓舞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校体育教师王禹、车全胜、康建刚等在传统旋鼓舞艺术的基础上,对舞蹈套路、动作、节奏进行了改编,创编出一套适合学生排练表演的旋鼓舞,既保留了传统的粗犷雄风,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使这一古老传统优秀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为了提高旋鼓舞教学水平,学校聘请武山旋鼓舞的国家级传承人戴思贤、刘建全担任辅导员,每学期来校辅导四次。在普及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一个100人的旋鼓舞队,由体育教师车全胜老师专职负责,结合乡村学校少年文化宫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练习,每周一次。平时,各班每两周安排一节体育课,专门学练旋鼓舞,并由百人鼓舞队的成员在课外活动时间分组进行辅导。现在,全校已有400多名学生掌握了娴熟的旋鼓舞技能,占全校学生的将近30%。

  旋鼓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学校的大力推动下,学生积极参与,旋鼓舞成为学校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节目。同时,学校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积极派队参加,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学校旋鼓队2007年参加“天水市全民健身展示活动”获得一等奖;2009年参加甘肃省“庆祝建国60周年农民少数民族优秀节目展演”获得三等奖;2011年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推广普及旋鼓舞,离不开热爱民族文化艺术、有强烈的育人责任心的教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诞生了一个热心该项艺术的教师团队,他们认真开展有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精心设计编排旋鼓舞动作,组织旋鼓舞排练活动。杨建全、陈德明老师于对武山旋鼓舞的历史渊源、套路演变、鼓具制作、服饰发展等进行发掘、整理、研究,有关成果载入了《滩歌镇志》。王瑀老师熟悉传统套路,车全胜老师对舞蹈设计很有创意,他们都是学校开展旋鼓舞的中坚力量。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购置了100套旋鼓服装,100面扇鼓,4对钹,1架台鼓。对参与武山旋鼓舞传承工作的教师、辅导员,给予生活补助,将教师参与传承工作的业绩并纳入年度考核工作的加分项内容。

  开展武山旋鼓舞艺术的传承活动,使滩歌初级中学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就在一次次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育;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就在一次次排练演出中日积月累地形成。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扎根于民族艺术的沃土,滩歌初级中学这所百年老校正焕发出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撰稿 孙炳林)

(责任编辑:闫昊(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