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养浩然正气 育君子之风

——清华附小构建“成志教育”育人模式纪实

2018-04-1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他叫赵云琦,他设计制作的机器人“小云”能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辅助教育。在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脑健康发展中心,“小云”让患孤独症儿童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

  她叫门鹭彤,她并没有舞蹈天赋,个子不高,韧带也不好,但她热爱舞蹈,一有机会就练,晚上常常抱着舞鞋入睡。她这一跳就是6年,从不合格到获得中国舞等级考试九级证书,还一次次带领舞蹈团队走上世界舞台。

  赵云琦、门鹭彤,他们只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2017届毕业生中两名平凡的学生。在这一届286名学生中,有70人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三好学生,14人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3人获得北京市红领巾奖章。他们累计获得区、市、国家级荣誉285项;他们爱运动、敢挑战,勇担当、会沟通,善思考、能创造,以全面发展兑现了自己入学时的誓言。

  在这“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打开未来之门的6年中,清华附小的学生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与洗礼?在最近公布的2017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中,清华附小对“成志教育”立德树人整体育人模式的探索荣获特等奖。清华附小的改革探索,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和小学育人模式改革有着怎样的启示?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古朴却不失活力的学校一探究竟。

  从育智到育人,找到小学教育的灵魂

  清华附小是一所百年老校。厚重的历史并没有成为学校前进的羁绊,相反,干部教师的血液里涌动着澎湃的创新激情。世纪之交,清华附小提出“语文主题教学”育人主张,带动全学科的课堂改造,这一成果于2014年获得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但是,这并不是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心中理想的小学教育样态。放眼四望,小学教育办学功利化、课程随意化、重知识轻育人、重学科轻活动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学生缺乏理想信念、学习动力和创新精神,缺乏融入时代使命感的现象困扰着很多教育工作者。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一所小学如何寻找教育的真义,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育人模式?

  教育要面向未来也要回望来处。1915年,时任清华校长周怡春创办了清华附小的前身,取名“成志学校”。前贤已逝,无法考究他们当时的心境和背后的故事,但从这个名字却能看出其超越时代的深意。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成志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志’是教育目标,指向立德;‘成’是过程与路径,指向树人。小学是儿童‘成志’起步的地方,他们应该在6年中承志——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志——面向未来,树立远大理想;弘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向理想目标迈进。”窦桂梅说。

  于是,在2011年,也就是赵云琦、门鹭彤那一级学生入学的那一年,清华附小正式提出开展“成志教育”。由此,清华附小的教育教学改革找到了灵魂,迈入了以“成志”统领学校整体育人模式改革的新阶段。

  构建整体育人模式,先从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变革入手。学校撤销了年级组、学科组的设置,取而代之的是段部管理和段长负责制,学段拥有教育、教学、科研、人事的管理权。学段内就近评价、育人导向的评价方式,促使所有学科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全员育人。在这种设置下,清华附小的教师没有了办公室,班级教室就是他们的办公室,每个班设正副两名班主任,两名班主任在学科、年龄、性格等方面优化组合,共担育人责任。

  这就是清华附小“段部管理+整合包班”、打造育人共同体的改革。6年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周期证明,这一组织管理形式是科学而有效的。

  由启程至修远,品格养成三进阶

  春日的清华附小校园里丁香花开,绿树掩映,青灰色的教学楼沉稳中不失灵动。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楼,低段在启程楼,中段在知行楼,高段在修远楼。

  从启程到知行再到修远,不只是学习空间的变换,更是一种整体育人的进阶——启程学段侧重夯实基础,适才扬性,呵护兴趣;知行学段强调知行合一,砥砺意志与行动,培养乐趣;修远学段侧重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激励志趣。

  课程内容也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按照启程、知行、修远三个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除了学科课程,还有一系列凸显学段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如低学段的“启程入队”、中学段的“十岁天空”、高学段的毕业课程等。三个学段各有其意志品质养成目标——启程学段强调言行得体、协商互让,知行学段强调诚实守信、自律自强,修远学段强调勇于担当、尊重感恩。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要求则贯穿于6年全学段。

  每一个学段的品格养成目标均被细化并编成《成志养成三字诀》。“清华人,知礼仪,讲文明,修养好,进校园,衣整洁……”“八方面576个字,不仅每个学生能熟练背诵,更是他们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准则和检查反省的‘镜子’。”该校德育主任梁营章说。

  “1+X”:搭起学生全面发展的脚手架

  “以整体育人为导向的成志教育课堂,更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同时给儿童提供了更大的个性成长空间。”该校副校长王玲湘说。

  “1+X课程”体系是成志教育课程体系的一大创新。其中的“1”就是优质落实国家基础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两块基石;“X”则指向儿童个性课程,如学校的马约翰体育自主选修课程、戏剧课程、种子课程,以及其他各类学生兴趣课程。目前清华附小开设了68门兴趣课,每天平均开班80个左右,其中体育自主选修项目就有9项。

  学科课程侧重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在整体育人理念下,各学科以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进行教材统整,学科内单元、跨学科单元、学科内外单元打通,通过模块化、活动化、主题化的呈现方式,以生活问题或真实性挑战任务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合作和深度体验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从认知到情感、行为的转化。“问题驱动、情境调动、工具撬动、平台互动”的学习系统,已经成为清华附小课堂教学的范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涵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学校整合校内外及家长群体资源,根据各学段教育目标和主题,开展文化考察、公益服务、创意制作、情境体验四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寻找第一面军旗、走访革命圣地、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这些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与动手中接受革命传统文化的洗礼,传承红色基因。比如,2015年清华附小百年校庆推出一台《丁香花开》大型校史剧,全校师生1300多人次参与演出,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回顾、体验了学校乃至中国教育百年发展的历史。

  以成志人物为主轴,主题课程群实现价值统整

  刚过去的这个寒假,清华附小不同年级、班级的学生有一项类似的寒假作业:阅读、背诵朱自清相关篇目文章。因为今年学校的主题课程群就是围绕百年前成志学校的校董朱自清先生展开。

  “仅对学科内容和课堂形式横向进行结构化统筹还不够,主题课程群是横纵结合,横向与各学科关联,纵向贯穿3个学段,突破空间界限,拉长时间周期,实现了混龄学习和互动生成学习,进而实现全过程、全阶段、多向度的完整育人。”窦桂梅说。

  从前年的鲁迅、去年的苏轼到今年的朱自清,清华附小以中小学课本中的作者为线索确定主题,将立德树人的宗旨、成志教育的目标与伟大人物的成志立人精神、儿童的学习生活经验进行统整,这样,抽象的价值观念及传统文化立刻变得可触可感、生动鲜活起来了。

  “老师您好,这是我设计的鲁迅画像书签,送给您了!”鲁迅逝世80周年纪念日前夕,清华附小的校园热闹无比,全国各地的老师们来了,有关鲁迅的研究专家也来了。一幅幅学生亲手设计制作的以鲁迅及其作品中的人物、故事为主题的画作、明信片、书签生动传神,孩子们设计的鲁迅博物馆、鲁迅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及自编自演的鲁迅作品舞台剧,更是让大家耳目一新。

  “与鲁迅的童年相遇”主题课程群,每个学段内容不同,如启程学段,让学生朗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经典语段,玩鲁迅童年的游戏,低年级学生读高年级学生创作的鲁迅作品绘本;知行学段进行《故乡》《社戏》等片段赏析,制作鲁迅作品相关绘本、插画、书签、泥塑,举办鲁迅作品再创作展览;修远学段科学课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认识植物,排演戏剧,开展鲁迅小课题研究……

  “我们通过童年的鲁迅和鲁迅笔下的童年,让孩子们感受一个温暖、有趣、善良的鲁迅,再从立人思想出发,把他‘送上去’,让学生感受鲁迅勇于担当的民族魂。”窦桂梅告诉记者,选哪个人物、定什么主题,不是校长拍脑袋决定,要经过全校教师的讨论和专家的分析论证才能最后确定。不只是鲁迅,苏轼、朱自清的身上,也都有着与立德树人、成志教育主旨密切相关的价值内涵。

  成志教育特色评价,让六年成长看得见

  一幅幅图片展现着各种稀奇古怪的虫子,这些虫子生活在哪里,它们有什么独特的习性和本领?台上的李家华讲得绘声绘色,围坐在一起的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是该校“水木秀场”的现场。2011级学生李家华是本场主角。他对研究昆虫有着独特的爱好,上学期间他利用假期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观察和研究昆虫,用相机和日记记录各种昆虫习性和自己走过的足迹。他把这些研究经历写成《昆虫记》出版了,清华附小的老校友杨振宁先生听了他的故事特别激动,还专门给他签名以示鼓励。

  “水木秀场”是清华附小学生展现个性和才能的舞台。学生可自主申请、自主设计展示内容和形式,制作海报和邀请函,不同年级学生均可在周三中午去观赏。自2013年至今,学校已经举办了157期“水木秀场”。“水木秀场”还隐含着评价的意义。举办“水木秀场”的经历,会被视为对个人成长有着高影响力的“关键事件”而记录下来。

  指向立德树人和未来发展可能性的成志教育怎么进行学生评价?传统的“分数+评语”显然不科学。清华附小通过“过程数据+关键事件+榜样引领”,勾勒出每名学生小学6年的成长图谱。

  每学期每位学生可以拿到一份《品格发展综合分析报告》,二至六年级学生还会得到量身定制的语数英三科的《学业水平分析报告》,报告的相关数据来源于学业策略和问卷调查。前者从行为习惯、学习动机、意志品质等方面,后者从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方法等方面,全面地对学生综合素养做出评价,并为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校跟踪积累了大量学生成长数据,结合第三方权威测评,分别在小学低中高学段形成《成志少年启程成长报告书》《成志少年知行成长报告书》《成志少年6年成长报告》,让评价过程变成育人过程。

  除了“水木秀场”、水木电台TV秀等,这些“关键事件”还包括全校性的重大主题实践活动,如培养家国情怀的《开学第一课》、凸显成志修远的《毕业最后一课》以及各种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和发生在学生个体身上的有意义的事。

  经过6年的数据与资料积累,去年下半年,由第三方机构出具的《2011级成志少年6年成长报告》,完整地勾勒出2011级学生6年的成长图谱,也较为系统地展现了清华附小构建立德树人整体育人模式的改革及其成果。在北京市海淀区学业发展水平及非智力因素监测中,该校学生的学业质量及非学业品质各项指标得分率全部显著高于区级常模,且高出的百分点呈增长趋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认为,清华附小成志教育聚焦人的完整发展,发挥出基础教育的“顶灯效应”,找准了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基本功能。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檀传宝等专家认为,成志教育抓住了教育的本质,立足学校场景,找到了立德树人的实施方式和实践路径。(本报记者 汪瑞林 )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