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创新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纪实(中)

2018-04-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我们的44个‘爱心假日雏鹰小队’,不仅走进养老院和白血病儿童家庭开展关爱活动,制作外来务工人员休息亭‘爱心书箱’,还向市领导提出‘公共监管’建议,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很快收到了市长为‘爱心小使者’的‘小书箱,大梦想’的点赞。”近日,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万华小学校长王书宁告诉记者,在德育一体化改革中,该校利用“社会大课堂”鼓励学生实践体验,提升了学生道德综合素养。

  “‘全课育人’不仅涵盖了学校道德教育的载体和实施途径,而且强调学校教育在德育一体化中的中心地位,是德育一体化的核心要素。”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说,“全课育人”主要是指学校所有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的课程,都应该成为承担德育的任务,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学校开设的一些德育特色活动,其范围涵盖了所有具有课程意义的教学内容,突出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德育课程:统筹设计引领立德树人工作

  “我们提倡在生活中教育、在活动中教育,增强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的可操作性,提高德育课程的主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张志勇说。

  在新的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中,山东着重统筹进行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将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课程目标、内容等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规划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切实解决学段德育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简单重复等问题,统筹设计引领立德树人工作导向。

  2014年,临沂市根据全市中学生思想状况专题调研梳理出的重点问题,研究确定了人生理想、法治教育、孝敬、诚信、感恩等15个问题导向的德育专题,研发了系列课程资源,通过引导学生观看课程视频、分组讨论、集中展示、教师总结、课外实践等形式,整体推进德育课程改革。

  记者在临沂十一中的“学会交往天地宽”德育大课上看到,教师引导学生分3次观看课程视频,3次进行分组辨析讨论,3次集中分享展示,并在课后研制“宿舍管理公约”,授课教师只是以观察记录学生活动和适时引导为主。

  “这样的德育课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辨明了中学生应该如何与人交往的道理。”临沂十一中校长刘书君说,“改革后的德育课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课堂成了学生思考、讨论、分享、展示和成长的舞台,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了学生心灵的共鸣。”

  学科课程:确立学科育人主阵地地位

  “传统德育课往往片面化地重视德育学科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张志勇说,“德育一体化改革的意义之一,就是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进一步确立学科育人的主阵地地位。”

  山东在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中,充分挖掘语文、数学、英语等14个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

  “‘学科教育’的任务首先要落在对‘人’的‘教育’上,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巢宗祺说。以数学为例,胶州市向阳小学教师纪子成执教的“百分数意义”一课,就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节课上,纪子成老师补充大量素材,不仅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去粗取精、综合分析、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习惯。在此基础上,纪老师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与分数、倍、比之间的联系,并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尤其重视他们与众不同的疑问和想法,学生独立思考后有理有据进行大胆质疑的声音此起彼伏,正是数学理性精神的表现。在课堂小结环节,纪老师又出示了标有‘会想’‘会问’‘会说’‘会用’等四个代表核心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苹果’,引导学生根据课堂表现,将四个‘苹果’送给合适的同学,引导同学们自我反思、相互欣赏,展现人性之美,彰显了德育价值,落实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山东省小学数学教研员徐云鸿分析说。

  纪子成的这节课在2017年全国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上荣获一等奖。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评价认为:“山东省的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研究,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特色,实现了从数学‘教学’到数学‘育人’的转变。”

  实践课程: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意蕴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2011年出台的山东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就率先提出了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出了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等系列活动加强实践育人的举措。在实践活动德育课程实施指导纲要中,山东又系统归纳了12个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类型,强化了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

  此外,山东省教育厅今年还联合11个部门出台了《山东省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实施方案》,遴选省、市、县研学旅行十大示范课程,研制研学旅行实践十大版图手机客户端和电脑端,并研发推出了“行走齐鲁”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系统和微信公众平台,将中小学生的研学活动记录纳入综合素质评价范围。

  “我们首先设计好探究学习的目标、方案及评价,通过故事、科学小实验、参观海洋馆以及引导孩子通过各种形式感谢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等4个课程板块,引领孩子们通过实践体验和表达感谢之情,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青岛金门路小学校长徐学红介绍。该校把课堂搬进了海洋馆,实现了校内外实践课程融合互补。

  潍坊市推出了以风筝家族、地质博览、农业文明、渤海走廊、廉洁传统、红色文化六大主题的代表性研学实践教育路线,其中“廉洁传统之旅”路线囊括了郑板桥纪念馆、寿光三元朱村省级廉政文化示范点、青州范公亭等考察点,引导学生从当地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小树立“廉洁光荣”意识,受到学生欢迎。

  近年来,山东已完成7个国家级、5个省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立项,扶持了170个公益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发展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超过1000处,每年接待青少年学生已达400万人次以上。到2020年,山东每个县将至少建成一处综合型、多功能的校外活动场所,保障学生实践教育。

  文化课程:立德树人的铸魂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考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中小学教育不能只重视数理化,我们不能培养数典忘祖的人,要传承红色基因。

  山东自2008年起就将“传统文化”纳入了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山东又在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全面启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三个学段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省份。

  “这一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中小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张志勇介绍。

  与此相应,山东省教科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山东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倡导和开展了中小学生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引领全省深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境体验、活动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项目体验,以及基地体验等体验教育活动。

  “只有经过个人亲身体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才能被学生有效吸收,融进自己的血脉和基因,融为自己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山东省教科院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心主任耿成义说。针对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虚、乱、单、差”等问题,该中心还专门组织专家研制了《中小学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研究与实践指导书》,规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今年2月,在山东省教育厅指导、山东省教科院主办的“百年之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山东必修地方课程研讨对话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研讨认为,山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地方必修课程,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正是通过德育课程、学科课程、实践课程及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创造性研发和实施,山东逐步构建起了‘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让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程中得到系统体现,在学科课程中得到深度挖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涵养佐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说。(本报记者 魏海政)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