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学术引领、鼓励创新,切实提高博物馆育人专业能力

2018-04-26 来源:教育部

上海交通大学

  钱学森图书馆坐落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是一座国家级科学家纪念馆,也是一座高校博物馆。在2011年开馆以来,钱学森图书馆始终以“文化育人”为目标,以弘扬钱学森“爱国、创新、奉献”的精神品格、向全世界展示当代中国科学家形象为重点,瞄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人物纪念馆”的目标,努力打造钱学森文献实物收藏管理中心、学术思想研究中心、科学成就和崇高精神的宣传展示中心。下面就我馆的 “文化育人”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一汇报。

  一、以收藏和研究为核心,筑牢博物馆文化育人的根基

  收藏和研究是博物馆的基础工作,也是高校博物馆开展“文化育人”的根基所在和内容源泉。自建馆以来,钱馆依托“985工程”文科特色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重点开展钱学森生平事迹、科学成就、学术思想以及本馆藏品的研究,不断深入挖掘和解读人物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近年来,钱馆研究人员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近百篇,先后有五个国家及上海市科研项目获准立项,其中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获评优秀,每年举办多场专业学术会议和论坛,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影响力。

  在藏品征集和研究方面,基于开馆之初征集入馆的6万余件藏品,我们开展了扎实的藏品研究和定级工作。我们按照国家近现代文物评级标准,制定了本馆的鉴定标准和程序,开展了二三级文物的鉴定和一级文物的推荐工作,目前馆藏品中被评定为国家珍贵文物的已达两千余件,文物鉴定和考证的过程也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开展。同时,我们又通过家属征集、社会捐赠、公开征购、口述访谈等各种形式,进一步丰富了藏品类型和体系。这些藏品研究和考证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钱馆的展示和宣传中,让人们对钱学森科学成就和杰出贡献有了更为真实、全面的了解,也使得我们的教育和传播更为具象化、更具深度和可信度。

  二、以分众教育和形式创新为手段,探索博物馆文化育人新途径

  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专注于“物”,但今天,博物馆行业越来越将“人”置于与“物”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钱馆更加重视对育人对象的研究,更加精准、细致地对受众群体进行区分:针对大学生群体,我们通过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以成长成才和理想信念为主题开展教育;针对党员干部群体,我们将仪式教育、电影党课、主题讲座融入情景教学,凸显科学品德和价值引领;针对未成年人群体,我们根据不同学段,对接学科教育和科普教育,以模块化、课程化、体验式的方式将博物馆打造为校园之外的“第二课堂”。分众化的教育活动既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也凸显了博物馆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特点。

  此外,在“文化育人”的形式上,我们更加注重形式创新,切合时代主题,迎合受众需求,在体现博物馆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让受众得到全新体验。在展览方面,我们除了每年推出一到两个原创展览外,还以合作办展或引进展览的形式,举办艺术、建筑、音乐等不同领域的专题展览,呈现多元化的展示内容和主题。在教育活动方面,我们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探索通过话剧演出、诗歌朗诵、研学旅行、城市定向赛、主题沙龙等多样化手段,开展钱学森事迹与精神的传播。在媒体宣传方面,我们与各类媒体深度合作,通过中央电视台的《信•中国》、《国家记忆之钱学森与中国航天》、湖南卫视《儿行千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钱学森百集广播剧等,引发全民观看收听热潮,也让高校博物馆从象牙塔内走向了万千观众。

  三、以专业化和国际化为指引,拓展博物馆文化育人新边界

  作为中国高校博物馆的一份子,钱馆自建馆伊始,就以专业化为发展途径,主动对标国家等级博物馆,在藏品、展览、研究、社会教育、公众服务等方面不断提升工作的专业水准。2014年,我们在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了“上海高校博物馆评估指标体系”。2016年,我们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与人联盟的指导下,通过与国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合作,连续两年推出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成为国内外高校博物馆重要的分享和交流平台,培训班也正在吸引博物馆业内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力不断提升。

  为了向世界宣传中国科学家的精神和成就,近年来,钱馆主办或参与多项国际化的交流活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向世界发声。2015年我们将展览送到钱学森的母校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017年,我们引入欧盟60周年纪念巡回展览,还将“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专题展送到了俄罗斯科学会堂,均反响良好。我们希望,未来的高校博物馆不止成为博物馆行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国的高校博物馆也将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