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打造大学特色博物馆群 多维实践文化育人功能

2018-04-26 来源:教育部

江南大学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传承历史文脉、承载大学精神、承担育人使命,是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江南大学秉持“文化铸校”方略,自2008年起,依托特色优势学科,相继建成了校史馆、民间服饰传习馆、美术馆暨钱绍武艺术馆、设计馆、酒科技馆、人体科学馆、科技馆等7个展馆。博物馆群以“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共享”为理念,多维发展,实践文化育人功能。

  一、以学科为轴,坚持文化传承

  促进知识构建和知识创新是大学博物馆的生长点。学校坚持“轻工特色、江南风格”的办学育人理念,紧紧围绕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博物馆,深掘学科文化的教育内涵,坚持学科文化的传承创新。

  一是传承学科历史,弘扬创新精神。酒科技馆依托轻工技术与工程的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系统呈现酿酒历史文化,生动展示发酵科技发展,以一件件展品传承学科发展历史、弘扬创新奋斗精神。二是展现科学奥秘,诠释学科内涵。人体科学馆将现代数字技术与实物展陈有机结合的方式,从大体与微观、发展与定格等角度,用科学思维和艺术展现的形式,向学生诠释医学奥秘。三是传递匠心品质,引领学科发展。设计馆展现了学校设计学科作为中国设计教育改革的先导和示范学科,在50多年中的创新发展历程以及师生在德国红点、美国IDEA等世界大赛上的获奖作品,在艺术之美中塑造了历代设计人止于至善的学术品格。

  二、以课程为经,深化文化传播

  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与课程等教育教学环节的紧密交融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学校将馆藏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从单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多元的互动模式发展,起到知识传授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果。一是发掘文化内涵,融入大学教育。参观校史馆已成为新生入学必修课和离校最后一课,在校史校情教育中引领大学生感知大学文化;其他各展馆也都成为相关专业新生研讨课、学科前沿课的立体课堂。二是打破专业界限,融入通识教育。学校依托博物展馆开设的《江南传统造物》《陶艺》《扎染艺术设计》等艺术赏析与实践课程,已成为大学生“一票难求”的通识课程;以博物展馆为基地,建立非遗传人师资库,为学校荣誉学院和留学生量身定制“至善课程”和“中华文化课程”,在艺术鉴赏之旅中,实现公共艺术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功能。三是激活馆藏资源,融入专业教育。民间服饰传习馆30多类3千余件藏品,来源于师生利用采风实践课程赴15个省市39个县市区采集而成,也成为服装专业学生最好的实践课堂;利用人体科学馆展品、虚拟操作系统、3D互动平台,在可感知的情境中完成《系统解剖》、《医学伦理》等专业课程教学,已成为学校博物馆群承载的教学功能。

  三、以平台为纬,拓展文化共享

  大学博物馆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校园文化的新趋势、构筑文化育人的新平台。学校拓展博物馆阵地,打造凝聚育人合力、实现文化共享的活动平台。一是言传身教的艺术课堂育人平台。学校将博物馆静态展陈与舞台表演、现场演示等多种艺术表达形式相结合,近年来举办了40余期“艺术课堂”,浓郁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二是传习践行的传统文化育人平台。学校依托博物展馆广泛开展非遗传人、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手指上的中国”文化展示、“酒文化节”、“庄严成人礼•千年华夏情”等专题活动的开展,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三是融汇中西的文化交流育人平台。学校以博物馆为载体开展品酒师、刺绣、泥人传承人等专业培训,传承传统文化;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孔子学院等联合举办海内外巡展、联展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加强国际交流,共享优秀文化。近两年,博物馆群各类活动参与人数已逾3.2万人次。

  文化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共享,实现大学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我们一直在探索前行。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全面启动“江南博物馆”建设,进一步挖掘博物馆育人内涵,彰显博物馆文化品质,致力于打造校园中独具江南风格的文化传播中心和区域内体现大学品位的艺术共享空间,更好地担负起涵育文化新人的教育使命。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