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
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哈工大也开启了由民转军、军民结合、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序幕。62年航天梦、62年航天情、62年航天人,学校始终坚持把自主创新的航天历史底蕴、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内涵贯穿到立校办学、育人育才全过程。
一、大力建设“两馆一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哈工大打造了以博物馆、航天馆、航天园为主体的“两馆一园”文化育人阵地,通过俄罗斯“资源号”返回舱、“东风二号”导弹实物等5000余件展品和“中国航天与世界航天”“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等多个主题展览,“实而活”地展示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引领学生树立“四个自信”。“两馆一园”三年累计吸引来访者10万余人次,激励4500余名学生奔赴航天国防就业。
二、勇于领跑“全球竞技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就是要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哈工大发挥航天学科优势,牵头搭建了国际大学生航天器创新设计大赛、中俄小卫星创新设计大赛、中俄大学生微纳卫星研习营等平台,引导学生在国际舞台上“以武会友”,学生年均获得国际奖项近百项。2017年4月,来自9个学科、100多名学生组成的哈工大微纳卫星研发团队参与国际航天QB50工程,自主研发卫星并在荷兰发射升空,帮助学生在国际比较中坚定了信心。
三、坚持航天人引领航天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哈工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2009年来校视察时“要主动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切嘱托,连续15年开展向航天专家马祖光院士学习活动,连续13年举办“航天人引领航天人”先进事迹报告会,连续推送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校友等航天追梦人故事100余期,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哈工大一批80多岁的航天专家组成“正能量宣讲团”,深入学生开展主旋律宣讲100余场,相关事迹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并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头版报道。
四、真刀实枪苦练功夫,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哈工大发挥“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与航天精神内在一致的文化传统优势和航天国防项目多、团队多、平台多的科研育人优势,建设了15个大学生创新基地和8个大学生创业基地,设立了杰出校友李长春等发起的春晖创新创业奖学金,投入上亿元作为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每年支持创新创业立项1200余项,连续8年举办“祖光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毕业选题中航天背景的比例始终保持在70%以上,鼓励学生“真刀实枪”地开展科研攻关。材料学院博士生万龙在国际上首创自支撑搅拌摩擦焊技术,创立万洲焊接公司,成功破解系列运载火箭贮箱焊缝匙孔等强修复、大飞机法兰螺栓孔修复再制造等难题,被工信部苗圩部长称赞为“为我国航空航天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