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弘扬传统文化 培育时代新人

2018-04-26 来源:教育部

清华大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要致力于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真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这种自觉和自信的获得,首先就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清华大学在本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中的获奖项目是“戏曲进校园暨2017校园戏曲节”。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京昆艺术选修课程系统教学外,共举办涵盖7大剧种、12个剧目的高水平演出15场,同时组织艺术名家讲座、工作坊、服饰化妆等艺术体验活动近30场,以及“戏曲进校园”高峰论坛、新年戏曲演唱会等,受众逾11万人次,辐射到北京其他高校、中小学及社区。本次戏曲节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教育部在清华设立的京昆艺术文化传承基地。二者相辅相成,促进了戏曲艺术的普及、实践和学术研究,充分发挥出戏曲的“立德树人”功能,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帮助青年学子深入感受了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觉与自信。

  清华大学一贯高度重视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职责,积极利用具有丰厚底蕴和多样形态的优秀传统文化,面向青年学生广泛开展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大力培养人文精神、提升艺术修养。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工作体系。2016年,学校专门制定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从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实践、文化传播和文化环境、网络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部署。规划中强调,要“自觉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坚守家国情怀,重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大对出土文献、中国古代文明、民族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礼仪等领域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阐发释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二是彰显文化内涵,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提升计划”,在“历史与文化课组”“语言与文学课组”“艺术与审美课组”等一大批课程中,集中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涌现出“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等众多深受学生欢迎的精品课程。特别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退休后,于2009年起受聘来到清华,先后开设了“大学语文”“唐诗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等课程,几乎节节“爆满”,被同学们称为“最抢手的选修课”。去年王步高教授不幸病逝后,清华师生自发组织了一系列纪念缅怀活动,并成立了“清华大学王步高教育基金”,以此秉承先生遗愿,继续支持学校通识教育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是倡导知行合一,拓展文化实践。清华园中,活跃着许多以学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师生社团组织。如学生艺术团京剧队复建20多年来,逐渐成为北京高校业余京剧组织中最有影响力的队伍之一;国学社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国学专题讲座,组织各类游学活动感受书院文化;茶文化协会经常向来访的国际学生学者与团体讲授中国传统茶文化;礼射研习协会复原了作为君子六艺之一的周代乡射礼,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开展日常训练和校内外展演。与此同时,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好读书”征文比赛、邺架轩读书沙龙、见贤思齐亲近大师活动等也都颇具吸引力,被同学们纷纷“点赞”。

  四是优化文化环境,涵育文化品味。学校整合资源,完善机制,努力建好用好图书馆、校史馆、新清华学堂、音乐厅、大礼堂、艺术博物馆、美术学院教学楼、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等校园文化场所。如艺术博物馆开馆一年半来,举办了“竹简上的经典”等多场精品展,组织了30余场名家讲座或分享活动,观众已突破50万,形成了良好的教育示范效应。整体来看,学校基本上实现了每年举办100场高水平演出、100场高水平文化艺术活动、10个国际较高水平专题展览的目标,受益面达到20万人次,保证平均每位师生每年能观看两场高水平演出、参观两次高水平艺术展。

  迈进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日益强大的文化自信,昂首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还需要自觉营建以中华文化为主导、多元文化和谐共生、适宜高端人才成长发展的国际化校园环境,推动开展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培养出兼具民族精神和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

(责任编辑:忠建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