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启迪职业生涯智慧 照亮人生出彩航程

2018-05-03 来源:教育部收藏

渤海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李德龙

  职业指导产生于近、现代工业革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旨在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在求职者对信息资料明晰的基础上进行就业指导,这是职业指导的初始内涵。欧美等国开展近百年的职业指导实践表明,有效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接受到最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教育,确切地了解所选择职业的特点,职业素质的要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为他们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良好开端。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职业指导在我国劳动就业领域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受到广泛好评。1994年原国家劳动部颁发《职业指导办法》。200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将职业指导纳入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必修课内容之中,职业指导以课程形式进入中职教育体系。200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规范了职业指导工作的课程实施与实践内容。

  日前,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职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定位、育人导向、时代内涵等方面的规定,紧紧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核心,牢牢把握“职教育人”方向,使职业指导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奋飞的两翼,成为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习得与养成的动力、职业精神涵养的源泉。这标志着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指导工作大幕开启。

  首先,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指导工作的总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的理念为职业指导工作指明了政策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高分,与其他层次类型教育一样,都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育人问题。中职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较小,没有工作经历,对于职业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清晰的理解,这就加大了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难度。职业教育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与教育、人社、财政等多个政府部门和行业、企业等多种社会机构,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资源分散等问题,需要中职学校在职业指导实践中整合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建立稳定关系,从而使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持续稳定发挥作用。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全员参与,全程服务,构建全方位职业指导工作体系,重塑“育人为本”基础上的“职业”与“育人”并重的职业指导工作价值理念是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新常态。

  其次,明确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定位,廓清了任务范围。《规定》首次明确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性质定位“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职业学校的基础性工作。” 规定了职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学业辅导、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服务等”。《规定》完善了职业指导工作的内涵,既包括有针对性的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又包括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毕业前的就业服务。这一变化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为中职学生的出彩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规定》关注学生如何通过学业规划、顺利就业而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强调全程性的人生规划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不断追寻。

  从职业教育工作实践的角度看,职业指导工作是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校软实力,夯实内涵建设的需要。现实中,由于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结合的紧密度不够,容易导致出现资源建设不合理、浪费等现象发生。《规定》的出台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顶层设计,从而使学校洞悉人才市场变化,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事业中,社会上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研究机构等与学校有机地连接起来,通过与社会各界有效地沟通和协调,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

  第三,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是又一突出亮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什么才是适合的教育?就是向学生提供有选择的教育。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规划人生。提供有选择的教育是新时代的现实要求,是以提高质量为宗旨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哲学基础,是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时代必然。伴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日益丰富、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利益分配变化趋于常态。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指导方式被迅猛的数字经济和量子科技浪潮推向了崭新时代,需要社会各个领域都要做出积极的反应,职业指导也不例外。如何有效促进学生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路径,顺利踏上现代职教“立交桥”,帮助学生打造人生出彩的机会,都离不开有效的生涯指导与规划,使中职学生在掌握一定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合理规划自己的未来。

(责任编辑:谢沂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