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义务教育不花钱、中职教育没负担、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

教育扶贫绘就铜川美好愿景

2018-07-28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2015年农历春节来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考察。今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学生回信,勉励他们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铜川市地处陕西省中部、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连接地带,这里曾是药王孙思邈故里、大唐王朝的避暑行宫所在地。上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英勇开展革命活动,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昔日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阻碍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铜川市所辖的三区一县,有三个是国贫县,全市7个深度贫困村,其中6个在照金镇。

  3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和殷切嘱托,鼓舞和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弘扬革命传统,聚焦教育扶贫,扶志扶智拔穷根,努力把这块曾孕育革命火种的土地,真正建设成为“日照锦衣,遍地似金”的美好家园。

  红色基因代代传

  照金镇位于耀州区西北部,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拥有薛家寨、红军洞、陈家坡会议旧址等众多红色革命遗址,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两所红军小学的镇区。

  1933年8月14日,在陕甘边特委书记秦武山和陕甘边军委书记习仲勋主持下,中共陕甘边特委在陈家坡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史称“陈家坡会议”。这是在陕甘边革命斗争连续遭受严重挫折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也被誉为“陕甘边革命斗争史上的遵义会议”。

  此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与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陕甘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各块根据地纷纷陷落的情况下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为八路军出师抗日提供了出发点。

  创建于1955年的照金镇北梁小学,就位于北梁村陈家坡会议旧址。2000年6月,习仲勋的夫人齐心来照金革命老区视察时,看到北梁小学校舍破旧不堪,全家捐款15万元,镇村筹资5万元对北梁小学进行了迁址重建。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北梁小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北梁小学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照金北梁红军小学”。

  如今学校占地6668平方米,建筑面积1840平方米,教学楼、综合楼宽敞明亮,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在2008年教育布局调整中,学校保留了一至三年级,现有9名教师,4个教学班105名学生。

  今年5月,由照金北梁红军小学三年级学生王天娇执笔,学校二、三年级的51名小学生集体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他们学习革命历史的体会和学校发展变化的情况,表达了感恩奋进、早日成才的决心。

  “没想到习爷爷会给我们回信,我认真看了好多遍,几乎能背下来了!”提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时隔两个多月,王天娇仍掩不住内心的兴奋,她说:“我要牢记习爷爷的嘱托,好好学习,长大后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红旗、红瓦、红墙,“红色”的标语和展示橱窗。青山环抱中的北梁红军小学,处处洋溢着红色文化的气息。学校把红色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各个方面,通过每天播放红色歌曲、每周开设一节红色教育课、每月播放一场红色教育电影、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讲红色故事或唱红色歌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将红色基因深深植根师生血脉,并代代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深感振奋和激动,同时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北梁红军小学校长何新春说,近年来学校发展日新月异,政府补贴配备了校车,选派青年骨干教师任教,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数逐年增加。今年9月,学校将恢复完全小学,计划投资2000多万元,扩建成一所办学条件一流的标准化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照金镇考察时,曾嘱咐当地干部要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祝福老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3年多来,照金以红色旅游为依托,大力弘扬照金精神,不断改善老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全镇建成9个村民安置点,解决了350户1600多人的住房问题,107户430人顺利脱贫。2017年,照金红色旅游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镇区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5410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18600元。作为全国首批特色小镇之一,照金发展模式正成为陕西省小城镇发展的样本。

  精准扶贫断穷根

  “家庭困难寄宿生补助1250元、营养餐800元,加上其他资助2000余元,上学家里基本不花钱。”阿庄中小学七年级学生肖乐乐,给记者粗略算了笔账,每年学校发的补助扣除自己上学各种花费,“还有剩余的钱给家里买化肥”。

  铜川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33所,在校学生9万余名。其中,像肖乐乐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6169人。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下达各类经费补助1.4亿元,惠及学生1.6万人次。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依据所需开展职教帮扶三个全覆盖,并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优先顶格享受各类资助,让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不花钱、中职教育没负担、普通高中不发愁、考上大学不担心”。

  为确保控辍保学不落一生,精准资助不漏一人,铜川市各级教育部门、所有中小学全部成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教育脱贫专项办公室。全市教育系统18个责任部门、47名科级以上领导、175名干部包联全市所有学校、幼儿园。构建起县(区)长—镇长—村长—家长和教育局长—校长—教师—家长“双线控辍保学”责任网。同时,建立全市3至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台账,为中、重度残疾特殊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99.8%。

  铜川市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幸福成长爱满教育”教育脱贫系列活动,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上好学。党员干部带头,全市4200名教师与4144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深入开展“三关注”“五个一”帮扶活动。目前,参与教师8000余人次,开展各类结对帮扶活动1万余次。

  为了让贫困家庭都能掌握致富的一技之长,“脱贫不返贫”,铜川市实施自强行动,列支1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把贫困家庭学生培养成技能型人才,2016年以来共开展包括致富带头人培训和贫困人口农技培训在内的各种职业技能培训62813人次。

  “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孩子上学不收学费、住宿费,还能享受国家、社会各种补助和资助,经济压力小了,我供俩娃上学的信心都足了。”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牛鑫乐的爸爸说,山上交通不便,种地收入低,一家五口主要靠他打零工生活,家里穷得连围墙都没有。如今赶上国家的好政策,一双儿女“零负担”上学,他还被安排到学校保卫处上班,日子一下有了奔头。

  “村里这两三年的变化超过了过去二三十年,路平了、灯明了、水通了、村美了,村民的精气神也提升了。”近日,铜川市印台区王石凹村村委会自发给陕西科技大学送来锦旗和感谢信。该村是陕西科技大学定点帮扶村,2014年以来,学校先后选派4批8名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队员,筹措各类项目资金近1300万元,在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中草药、核桃、花椒、山羊、生猪、土鸡等特色产业,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昔日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变为铜川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在铜川市三区一县,活跃着5所像陕西科技大学这样的高校,他们按照陕西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和省扶贫办联合实施的“百所高校结对帮扶百个贫困县”工作安排,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各显其能,助力脱贫攻坚。仅2017年,各高校同帮扶区县商定帮扶意向8个,签订建设生源基地协议两个,建立结对帮扶共建基地一个,开展教师培训、职教培训等活动20余场,捐赠助学金60余万元。

  家门口学校上好学

  去年夏天,王洋欣从铜川市区一所民办初中转回阿庄中小学就读,原来上学每学期至少花费5000元,现在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一学期1000元都用不了。关键是“离家近,教学质量一点也不差”。

  铜川市委、市政府努力办好群众家门口学校,补齐乡村教育短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16至2017年,全市财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39.08亿元。2017年,全市所有区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陕西省“双高双普”(即高质量、高水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普通高中阶段教育)验收。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小学6年、中学6年的13年免费教育,中小学基本实现划片就近入学。

  走进印台区九年制学校阿庄中小学,几株合围粗的大柳树随风摇曳。绿树环绕的教学楼上,“办好家门口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大字分外醒目。在国家“改薄”项目建设和中国金币总公司等社会力量资助下,这所建于1954年的山区老校焕发新颜。原来的土操场、土围墙、大通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塑胶操场、文化墙,宿舍楼宽敞明亮,教室装了一体机、风扇,教师人均一台电脑。

  “得益于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两年多来学校新增了230多名学生。”校长郗军民说,原来每年有近一半小学毕业生流失到市、区学校上学。2015年以来,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教师家访和“一对一”帮扶活动,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学生不断回流。去年中考由原来的倒数跃居全区第三,其他年级教学质量总评居全区第二。

  为保障和提升乡村教育质量,铜川市源源不断向贫困落后地区学校输送新鲜血液。2016年以来,共为3个贫困区县招募特岗教师475名。2017年,面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派遣支教教师51人,交流轮岗骨干校长教师247人。培训中小学教师校长,贫困地区教师校长占总数的88.5%。

  “教书14年了,能在学校住上一套厨卫设施齐全的房子,以前想都没想过。”耀州区小丘镇白瓜中心小学教师袁小利和同事们开心地住进了教师周转房。住宿条件改善了,山区教师的心也稳住了。

  铜川市乡村学校占总数的64.2%,如何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除了在职称评定、送教送培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外,铜川市先后投入9443万元,在全市46所农村中小学建成教师周转房942套,实现永久保留的完全小学以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全覆盖,让教师们安居乐教。

  铜川市教育局还和江苏省盐城市签署协议,开展教育协作帮扶“双十百千”工程,即10所学校结对共建、10名优秀青年校长到盐城挂职学习;100名骨干教师培训、100名志愿者到铜川支教;1000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读书资助、1000万元教育扶贫资金投入,通过教师到盐城培训、帮扶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名师网络交互课堂、开展面向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等项目,实现两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今年秋季开学,全市185所中小学(幼儿园)学生将全部喝上直饮水,寄宿制中小学学生全部能洗上热水澡。”铜川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王晓宏说,2018—2020年,铜川还将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95所,进一步提高城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教育力量。(本报记者 冯丽)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