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 高炬
当前,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催生了产业的转型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产业的能级提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及时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才能实现,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为职业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发展动力。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不断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引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本世纪初,学校与德国拜耳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合作办学协议,由此走上了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之路。10多年来,学校先后与2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八共”,即共建对话机制、共组企业冠名班、共筑实训基地、共育教学团队、共培企业员工、共谋专业发展、共办技能大赛、共设奖励基金等,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学校组建由合作企业共同参与的办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就办学方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等进行研讨,为学校发展“把脉”;各专业与企业生产部门联合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从专业层面开展交流探讨,引导专业建设;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了解生产过程和岗位技能要求,指导课程教学。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企业冠名班,针对企业用人需求,实施“订单”培养,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培训的无缝对接。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不仅引进企业先进的实训装备,更重要的是吸取企业先进的实训教学理念和管理规范以及安全环保意识,对提升实训装备能级、强化实训教学与管理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校企还共育教学团队,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素质要求,为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为拜耳、巴斯夫等几十家合作企业培训员工,培训内容涵盖岗位技能、健康安全环保以及团队协作等。
学校把握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生产技术趋向智能化、岗位趋向综合化对员工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邀请行业、企业以及职教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改革,加速专业转型发展。比如化学工艺专业,由于区域内国际化工企业众多,需要一批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的高技能人才,针对这一需求,学校以德国联邦法令对化工操作员的规定要求为蓝本,结合我国特点,开发了“上海市具有国际水平化学工艺专业教学标准”及8门核心课程、4门选修课程,并在拜耳、巴斯夫冠名班实施。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国际化的要求,学校与德国工商大会海外商会(AHK)签订协议,引进德国AHK国际资格证书,在机电、化工专业中开展AHK课程的本土化培训。这一系列专业建设的举措,为学校专业转型升级打开了上升通道,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