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四链衔接”服务西部民族地区发展

2018-08-11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云南大学校长 林文勋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生命力和竞争力之所在。云南大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通过统筹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和“一省一校”重点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编制一流大学建设方案契机,系统谋划学校的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改革举措,着重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高校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构建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和形成地方需要的专业方向。云南大学围绕云南省民族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地处边疆并毗邻南亚东南亚的“三大优势”,不断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充分整合学科资源,着力推动“两大转化”,即将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学校的学科优势,再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构建并实施了一流学科、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基础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四位一体”的学科体系整体提升计划,分类型分层次开展学科建设。

  学校以民族学、生态学等五个一流学科(群)建设为牵引,设立学科特区,打破学科和院系壁垒,激发学科内生动力;同时推进区域内校校、校所、校院、校企协同创新,对接国家重大科学布局、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边疆治理、民族治理需要,支撑云南省生物产业、大健康产业、文化产业等重大产业需求,致力于建成民族学、生态学与生物学、政治学与边疆问题研究三大学科高地。

  产教融合是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招),其目的是实现高校源源不断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学校坚持以协同育人、实践育人为内核,科研育人、文化育人为两翼的“四个育人”理念,通过整合校内课程资源,建设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的四级课程平台,统筹学校、学科、学术、学者、学生的关系,努力做到学科有特色、学术有特点、学者有特长、学生有特质,构建了“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符合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协同育人重在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以校校、校院、校企等多方合作为载体,以共建课程、共编教材、共建队伍、共建基地等为抓手,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多元协同,拓展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实践育人以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为重点,以打造高水平校外实践基地为抓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220多个教学实习基地,引导“文科学生走进研究室,走向社会;理工科学生走进实验室,走进企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的需求。

  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服务能力,必须要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先进的科研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为此,云南大学主要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资源募集配置“四制并举”,不断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先进制度体系。一是以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为重点,围绕云南战略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学校一流学科,内培外引,引育并举,大力实施国内引才和海外引智计划,完善校内高端人才延聘和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人才改革试验示范区,搭建人才成长阶梯,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做好引人、育人和用人三篇文章,构筑区域人才高地,支撑产业发展。二是通过创新科研组织形式,调整、优化科研机构,改革科研资源配置模式、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和科研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建设卓越科技创新体系。三是以深入实施《云南大学章程》为抓手,构建以“章程”为统领的规范、统一、完善的制度体系,吸引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学校日常治理,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四是构建校友资源、对口帮扶资源、国际资源“三大资源筹集网络”,多方面完善校企合作信息供需对接机制,建设人才资源、项目储备、发展信息“三大资源库”,全面提升资源获取能力和资源配置整合能力。

  面对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云南大学将始终按照“立足云南、服务国家、辐射两亚、走向世界”的思路,坚持“开放合作、集成创新、协调共进、特色发展”的理念,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云南发展“三个定位”的重要指示,以及云南省重点产业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做区域文章,办一流大学,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当前,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我们既要有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和视野,遵循一流大学建设的共性规律,更要关注国家和区域需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