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制度保证

2018-08-16 来源:教育部收藏

重庆市教委副巡视员 李源田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四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下称《办法》),其目标是培养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办法》出台,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的重大举措,是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坚强保证。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好教师不断涌现的源头活水。面对本科师范综合、专科师范整合、中等师范消失的局面,《意见》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要求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师范教育体系,提出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提高教师培养层次、改革招生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体系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国家五部门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引导鼓励有关高校扩大教育硕士招生规模,对教师教育院校研究生推免指标予以统筹支持;支持探索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培养模式。

  《办法》的颁布,标志着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正式改版升级为“公费教育”。《意见》明确提出要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师范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通过培养教育人才服务全体国民、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人类文明来体现其显著的公共属性。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从其产品的社会价值看,其鲜明的公共性是教育公共属性的直接渊源。公费师范教育作为公共教育事业的基础,在现代国家致力于建立、发展公共教育体系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具有强烈的国家公共属性,已经成为国家公共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公共性意味着教育整体面对社会每一个公民、公共财政经费以及公共资源的使用,影响社会中成员共同的必要利益,其共同消费和利用的可能性开放给全体公民,其结果为全体社会公民得以共享的性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化,充分体现了师范教育的公共性。

  2007年,国家开始实施免费师范教育试点,依托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大组织实施。截至2017年,已累计招收免费师范生10.1万人,在校就读3.1万人,毕业履约7万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过去10年,部属师大在重庆招收免费师范生7385人,已毕业5408人,跨省进入重庆就业396人。成为重庆普通高中学校最重要的教师来源,连续多年占到全市新进高中教师的50%以上。这些免费师范生综合素质优秀,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理念先进,深受区县和学校欢迎,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活力。

  在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示范引领下,重庆市积极探索实施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2013年启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采取“3+1”培养模式(即高校学习3年+教师进修学院和优质小学实践1年),突出师范教育的实践导向,培养的师范生毕业后即能胜任教师教学工作。已有两届1730名全科教师毕业,分赴黔江、开州、梁平、云阳、奉节等18个区县农村乡镇小学任教。优秀全科教师樵冠宇带活一个校点的典型事迹《中国教育报》今年6月进行过专题报道。2014年实施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定向培养对象在中等学前教育“3+2”专业学生中招收,在高校学习两年,按标准免除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2018年开始实施初中起点5年专科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通过考核招聘到定向区县政府举办的幼儿园任教服务。

  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带动师范生源质量持续提高。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招收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1500人,虽然政策规定在二本线上提前批次进行录取,结果表明,在一本线上录取的比例高达72%。重庆师范大学录取370人一本线上达到100%,最高分达到609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和重庆文理学院录取的全科师范生在一本线上的比例分别高达77%和78%。生源质量是教师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重庆正在形成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范生免费教育全覆盖的新格局。到2020年,重庆1360所乡村学校中,95%以上的学校都会有全科教师走上讲台。这将极大地优化农村教师结构、缓解农村教师短缺、促进义务教育向着优质均衡方向发展。

  强师兴教,是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建设教育强国是基础工程,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期待,《办法》的全面实施,既是对原有制度的完善,又是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制度保证,更是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坚强保证。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