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义乌,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小商品、国际商贸等词汇。的确,这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骨子里有着对外贸易的天然基因。
很多人不知道,义乌顶着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光环之下,伴随的是巨量的物流、人流,这也给当地教育出了一道巨大的难题。
这道难题有多大?
据统计,义乌本地户籍人口有80万,登记在册的外来建设者达到了143.7万,外来人口数是本地人口的1.8倍。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境外客商常住,在义乌就读的外来建设者子女达6.5万人。截至去年底,外来常住人口占比在全国县级市排名中居前三。
这道难题怎么解?
加大学位供给,“小城”办出大教育
40%!
这是2018年义乌市各镇街“幼升小”“小升初”中新迁入户籍数比往年增加的比例。而翻看之前3年义乌市各镇街“幼升小”“小升初”中新迁入少年儿童户籍数,分别是:16357、17286、18314。到2019年,每月平均新增130余名少年儿童。
面对如此迅猛的人口增速,义乌原有教育资源显得异常紧张。“小城办大教育”问题紧迫,人口集聚所产生的“热岛效应”凸显。
“入学压力最大的是学前教育,一直涌入外来幼儿。”义乌市教育局局长叶国江一语道破问题所在,他介绍说,本地有幼儿2.1万名,非本地户籍幼儿则达到了5.5万名,是本地幼儿的2.6倍。
对此,一直以外贸为生的义乌人,早就形成了“来了就是义乌人”的包容理念和“用国际眼光办教育”的开放视野。义乌市委、市政府向来对教育事业真重视、真投入、真研究、真解决,强化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为了扎实推进教育工作,义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当起了“一线指挥官”,每月召开教育专题会,研究教育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同时要求各镇街每月也召开教育专题会。2016年教师节以来,召开市教育专题会20余次,研究教育重难点课题30余个,解决教育难题120余项,涉及教育规划、经费投入、教师编制、学前教育补短板等。
以学前教育为例,义乌2017年第七次教育专题月度会议,确定要按照公益普惠原则,大力发展公办性质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年内谋划筹建幼儿园108所,其中三分之二将建成公办性质幼儿园。
2018年1月,义乌市启动“三年百园”工程,使用闲置校舍、农村集体房舍、新增用地等,计划到2020年建设 108所公办幼儿园,总投资25亿元,以“镇街中心园、片区园(社区园)、中心村园(小区园)建设”3种形式,实现义乌各镇街全覆盖。
义乌苏溪镇共有4500名学龄前儿童,仅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分园。其间虽经多次争取,但建新园的工程项目一再推迟。最终于2017年,经过教育专题会顶层协调推进,强力解决涉及电力、消防等多部门的复杂问题,苏溪镇中心幼儿园复工开建,总投资1677万元。
如今,苏溪镇中心幼儿园共有12个班,开设了专业活动室、多功能厅、美术陶艺室、阅览室、生活馆等,至此,苏溪镇群众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
目前,义乌已建成11所“百园工程”幼儿园,开工建设40所。预计到2020年“百园工程”全部建成投用后,义乌市公办性质幼儿园共可提供3.87万个学位,覆盖面约53%。
不仅仅是学前教育,近5年,义乌市以大手笔投入和科学统筹规划来实现学位的加速供给,共实施教育项目210个,实际投入建设资金34亿元,建成中小学19所,新增中小学学位2.2万个。
深化管理改革,规范辟出“高速路”
走进义乌市教育局的办公大楼,有一块牌子引人注目:义乌市教育监察大队。
2006年,义乌市率先在全省成立第一支教育执法队伍——义乌市教育监察大队。2014年9月,义乌市教育局被列为全国首批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作为唯一县级市单位和上海、青岛等8个地方教育部门共同推进管办评分离,深化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监察大队的首要职责就是,强化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日常监管与执法。这一机构的率先成立,有力地助推了对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类民办学校——新义乌人子女学校的改革:AB级管理。
为此,经过认真调研,义乌于2014年出台了《新义乌人子女学校AB级管理办法》,推动新义乌人子女学校规范办学、提档升级。管理办法为不同基础的学校设定不同的目标,按照办学方向、办学条件、队伍建设等6个方面共63项指标进行考核,制定A级和B级两个认定标准,实施分级管理,激励学校发展。
通过AB级认定的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按义乌市财政扶持民办教育实施办法予以奖励,根据等级制定阶梯化收费标准。连续两年未通过B级标准评估的学校,责令其停止招生。为了强化管理,义乌市教育监察大队,明确划分网格,建立“教育监察大队、镇街中心校、成幼教干部”三级网格化监管模式。
义乌市欣欣小学是当地一座办学条件与公办学校差不多的新义乌人子女学校。“原来我们租用村办公楼办学,面积不到5亩,因为条件简陋并存在安全隐患,被教育监察大队要求停业整改。”校长徐志斌说。恰逢此时,AB级管理办法出台,徐志斌痛定思痛,在教育部门和街道社区帮助下,新建了校园。
在首次分级认定中,欣欣小学被认定为B级,一次性获得了市财政10余万元的奖励。2019年2月,义乌公布新义乌人子女学校最新分级认定结果,欣欣小学以最高分与另外几所新义乌人子女学校被认定为A级,获得财政20万元的奖励。
2015年至今,义乌针对全部22所新义乌人子女学校开展了3轮AB级评估,评出A级学校7所,B级学校11所,剩余4所还在整改提升中。
与此同时,义乌先后引进多个优质教育品牌,大力推进民办教育发展。出台“1+11”新政,对民办教育扩大补助力度、给予优惠,3年共奖励财政资金1.3亿元,对单所学校的补助达2000万元;按企业和政府2∶1的投资强度给以补贴、以贴息借资定期还本等方式来扶持学校落地建设。
6.5万名外来建设者子女中,有一半在公办学校就读。同样,公办学校也得到了规范管理的好处。义乌市于2012年全面实施了“阳光招生”,实行信息、程序、结果等“五公开”,将招生入学的每个环节都向社会公布,确保每个学位都明明白白,并拿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平均每班1/3的学位用于解决随迁子女就读,目前在义乌就读的外来建设者子女达6.5万人,充分保障了随迁子女公平公正入学。
在规范管理这支指挥棒的牵引下,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都突破了各自的办学障碍,驶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高速路”。
拓展师资来源,统筹做出“大蛋糕”
与学位一样紧缺的,还有公办教师编制。教师编制“只减不增”的制约,是义乌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义乌公办学校中小学生总数达14.65万人,而教师编制仅7957个。根据测算,教师编制缺口达1014个。
义乌教育该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义乌的回答是:用好统筹这个利器,打出组合拳,做大教师编制的“蛋糕”。
去年8月,义乌龙回实验小学等4所采用“教师自聘、自负盈亏”模式运营的新学校投用,新增学位5200个,聘任年薪12万元以上的合同制教师84名,进一步减轻公办教师编制压力。同时为保障这些新学校的办学品质,义乌施行教师员额报备制,打通公民办学校之间“双向流通”渠道,从公办学校输出教育骨干,搭好学校“四梁八柱”,带动学校迅速成长。通过此举,共腾出380多个公办编制。
除了实施教师员额报备制、教师合同制等改革举措,义乌市还连续打出严格入编、购买服务等增量改革的组合拳,统筹稳妥增强教师队伍建设。
2016年义乌市开始招录雇员制教师。义乌市编办每年定期定时对全市范围内中小学编制进行重新核编,超过已核编制总量的编制数,暂时以雇员指标补足;同时下发了《义乌市中小学幼儿园雇员管理暂行办法》,由财政局、人力社保局制定合理的薪酬体系,提升雇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目前全市共有232名雇员教师,3年教龄以上的占比51%,平均薪资56385元。2018年,教育系统推出优秀雇员疗休养计划,由工会安排34名优秀雇员教师参加暑期疗休养活动。
2019年1月,义乌进一步迈出改革步伐,建立以学员制为核心的新教师储备库,聘用后的新教师学员每年可以参加教育局组织的面试考核,考核优秀且胜任学校日常教学的新教师学员将予以正式聘用,5年未能入编的,纳入雇员制教师管理。
除了上述改革,义乌市还实行教师编制跨校调剂、深化后勤购买服务改革等创新举措,多措并举拓展教师来源,保障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如今在义乌,随迁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被纳入全市教育规划、财政保障和教育管理等统一的体系中,扎实落实异地中高考政策,在评先评优、升学深造等各方面与本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作为全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实验市,义乌市较早建立“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每年财政支出的十分之一用于教育,平等、融合、开放接纳外来建设者子女,交上了一份县级市办大都市教育的满意答卷。(本报记者 禹跃昆 蒋亦丰 通讯员 陈桦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