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从“胡焕庸线”到“八大区理论”

2019-07-2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胡焕庸学习俄语时使用的《俄英词典》。(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藏)


1983年4月,胡焕庸在人口咨询预测中心前留影。

  2009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百年、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百年之际,中国地理学会等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经过国内多家知名地理研究机构提案,知名院士和专家的严格筛选,最终“胡焕庸线”被评为30项“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一。

  1935年,胡焕庸在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提出了黑龙江瑷珲(现黑河)—云南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这条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即该线两侧人口疏密悬殊,东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6%;西北侧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64%,人口仅占全国的4%。这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

  从1953年至2010年,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显示,人口分布密度情况变化较小,仍呈现为“胡焕庸线”的分布特征。“胡焕庸线”反映的不仅仅是人口分布和密度,还反映了我国东南和西北两部分地理环境、水资源分布、年降水量的巨大差异。

  作为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学家,胡焕庸毕生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于胡焕庸在地理学方面的重要贡献,1950年,胡焕庸担任治淮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兼资料室主任,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项重点工程——治理淮河工程,参加了苏北灌溉总渠的定线工作。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他还收集了有关淮河的各项基本资料,并编写《淮河志》的初稿、《淮河》、《两淮水利盐垦实录》等书籍,为国家治理淮河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

  1953年9月起,胡焕庸先后出任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人口地理研究室主任、人口研究所所长等。此后几十年间,胡先生完成了一系列人口地理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毕其一生致力于地理学研究和地理学教育。

  上世纪80年代,胡焕庸在“胡焕庸线”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他提出的人口“八大区理论”,用数据证明了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密切关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发表了关于“八大区理论与经济圈规划”的研究成果。胡焕庸还从大系统的人口区域划分理论,拓展出“从跨学科角度来建立若干中观人口经济学理论”。

  晚年的胡焕庸视力衰退,右手因止不住地抖动不能书写,于是采用左手执笔。他说:“别人的时间是一年一年计算的,而我的时间是一天一天计算的。只要我的呼吸不停止,我的工作也就一天不能停止。”已是耄耋之年的胡焕庸还撰写了《近三十年来地学大革命中新兴的一门生态地理学》,提出生态地理学的目的在于改善环境、整治国土、保护人类。(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 李炜菁)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