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以油为媒与城比翼飞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茂名市良性互动多赢融合纪实

2019-09-17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HVIⅢ+类润滑油产品是航天飞机等大国重器必需品,我国此类产品曾全部依赖进口。中石化茂名石化公司偏向虎山行,抽调技术骨干,与兄弟单位联合攻关两年,成功试产国内首批HVIⅢ+类润滑油基础油。这一成果推动相关产品畅销国内外,打破了少数国际石化巨头的垄断。

  李刚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毕业生,到茂名石化工作第一年,就力夺中石化技术能手称号。这正是广油与茂名石化共同助力广东省茂名市这座昔日产业结构简单的传统农业市,崛起为国内知名石油化工一体化基地的缩影。

  因油而生、为油奉献,在办油校、育油人、做油事等方面建功立业,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给茂名这座“南方油城”提供了人才、科技支撑。

  听党召唤西迁茂名办学

  茂名油甘窝村“水火山”的传说由来已久。1905年,科学界发现,当地会燃烧的“水火石”就是油页岩,矿藏丰富。但由于旧中国顶着“贫油国”的帽子,石油工业更是一穷二白,开发茂名油矿的梦想破灭于灾难战乱和技术匮乏中。

  “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石油工业建设高度重视。1954年4月,国家派出130钻井队,基本摸清了茂名油页岩的家底。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现在我们在广东的茂名(那地方有油页岩)搞人造石油,那也是重工业。”4月28日,周恩来在相关报告上批示:“经中央同意,在茂名建设规模为年产100万吨原油的油页岩炼油厂。”

  1958年8月,我国南方最大的露天矿山破土动工。风云际会,上万名技术人员和工人从五湖四海会聚茂名,打响了“取石榨油”“挖岩取火”的大会战。石油工业的发展急需专业人才,而当时,茂名没有一所专门培养石化人才的中专和高校。

  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化专门院校。1964年,广东省委、石油工业部决定,将广油的前身——石油工业部广州石油学校迁往茂名。石油工业部还要求,广油与茂名石油公司挂钩,开展半工半读试验。在广油党委书记、校长张清华看来,为国奉献是学校血脉,因油而生是学校基因,听党召唤是学校传统。

  大树西迁,扎根维艰。当时广油茂名校区地处城郊,只有十几栋不通水电的破房子,旁边还有荒草萋萋的坟场。面对茂名校区初创时期的艰难困阻,广油师生以澎湃的奉献激情和昂扬的报国之志建设新校园,孕育了“听党召唤,以国为先;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以油为荣,创业奉献”的西迁精神。

  产教联姻打造茂名石化行业“黄埔军校”

  如今,茂名石化“东海牌”沥青畅销东南亚。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茂名石化还无法生产高等级道路沥青。茂名石化HSSE(健康、安全、安保、环保)总监古才荣是开路先锋之一,从广油毕业第四年,他就被茂名石化选为唯一代表,参与中石化三人研发小组。1995年,高等级道路沥青成功研发并量产,为茂名石化赢得“沥青大王”美誉。

  “好用”是茂名石化对古才荣等广油毕业生共同的评价。“这是因为母校老师所教的专业知识特别实用。”广油毕业生、茂名石化炼油分部联合6车间副主任刘付福千举例说,他运用有机化学等大学所学,调整温度、压力等参数,优化生产流程,让蜡油等原料在加氢裂化反应中产出更多卖价较高的航煤。

  西迁后,广油专业设置与茂名、石化产业需求同呼吸、共奋进,推动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2011年,化学工程与工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等石化行业急需专业被列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后,学校更注重与茂名龙头企业强化校企协同育人,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抓手,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共建实践平台。

  广油根据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将曹更玉、谷宇等产业领军、精英人才引入教师队伍,把产业需求、岗位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素养、技能。学校构建了“教必蕴育,育必铸灵”的双体系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实施课程,通过产教融合课程教学体系与多维渗透素拓教育体系,让“五育并举”生根开花。

  近两年,茂名石化巡检设备后,直接将腐蚀的弯头等零部件送到广油石化装备失效展览与培训中心,该中心隶属广东省石化装备故障诊断重点实验室。一位石化工人也许一辈子只能看到10多种失效模式,而在该中心,不但能看到73种石化设备失效模式样品,还能学到其发生机理、应对举措。

  作为广东省政府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共建高校,广油着力擦亮行业院校的金字招牌,校企联合打造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校内“练兵场”。学校更是通过学生跟着企业师傅三班倒顶岗等校外实习,培育“来即能战、战即能胜”的毕业生。正是受益于校外实习的锤炼,2013年初,茂名石化炼油分部联合2车间两名提前半年转正的新员工均是广油毕业生,其中余镜湖更是升任为该车间最年轻的副主任。

  凭上岗就上手的操作技艺、能打硬仗的创新能力,一大批毕业生迅速成长为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广油成为茂名市石化等行业的“黄埔军校”。广油毕业生、茂名石化党委书记陆建明给出一组数据,茂名石化四分之一的处级干部是广油校友,科级干部更是高达三分之一。

  打造产业转型发展的“高校引擎”

  今年3月,茂名石化加氢裂化装置的一个弯头开裂。广油教授吕运容带队抽检后发现,这批弯头的硬度与装置要求不太匹配。茂名石化听从建议,抓紧更换1100多个弯头,将安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对石化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无小事。”在张清华牵头下,广油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茂名石化等单位通力合作,打造跨学科的大团队,率先构建了包含智能检测、专家决策、智能防腐的石化装备智能安全技术体系,为茂名石化等企业新增利润7.1亿元。

  在茂名石化副总经理韩建宇看来,广油的“黑科技”不但成为茂名石化装备问题的急救医生、装置平稳运行的保健医生、装备智能化改造的引路人,还助力茂名石化提升生产效益。

  近年来,茂名石化为实现低进高出,着力将卖价不高的低品质原油炼制成高性价比的产品。这背后更是多个棘手的技术难关。很多低品质原油高硫高酸,炼制工艺更复杂,后期无污染处理也是严峻挑战。

  企业出题,广油努力作答。学校在研发石化装备智能安全技术体系的成功经验上,着力打造大团队、产出大成果、破解大难题。广油打造院士工作站,培育、组建20多个校级、院级科研团队。谢文玉教授领军的团队更是其中的“治污急先锋”。

  谢文玉团队不但助力茂名石化升级污水处理工序,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将有害物质变废为宝。他们还协助茂名及其部分下辖县区做好环境普查,一图看清市内污染源分布情况,为茂名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指导。

  在广油科研金刚钻的助力下,茂名石化等茂名石化企业干成了稳产高产、低进高出的瓷器活。茂名石化力压群雄,连续9年夺得广东纳税第一大户。更重要的是,在广油科研团队帮助下,茂名石化连续3年在广东省重点污染源环境保护信用评级中挂绿牌。茂名更是作为一座重化工业城市,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二。

  茂名是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水产品产量居广东省第一。广油聚焦茂名乡村振兴主战场,用科研利器助推农业产业换挡升级、农民脱贫致富。

  茂名罗非鱼年产量分别约占全国八分之一、全球十二分之一,原来技术受限,养殖户把罗非鱼皮做饲料,一大袋才卖100元。广油科技特派员李春海与企业联合,共同探索出罗非鱼胶原蛋白肽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现在一克罗非鱼胶原蛋白能卖100元,净利润提升10多倍。

  在高校服务地方、地方扶持高校的良性互动中,城校已在多赢融合。在茂名助力下,广油冲入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方阵,西城校区在今年9月迎新启用。“广油引擎”也推动茂名向海而兴再出发。(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黎齐英 刘国平)

记者手记

城校共长,方能共荣

  因油而生、为油奉献是茂名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根和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作为华南地区唯一的石化类专门院校,以石油为媒,与茂名比翼齐飞是时代的使命召唤,更是以国为先的热情奉献。

  为油奉献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广油人的无私付出。1965年,学校坚决落实广东省委、原石油工业部西迁办学的决定,从广州迁到茂名。当时,广州是繁华的大都市,而茂名还是偏远落后的工矿区,交通极其不便。亲历西迁的老教师告诉我,上世纪90年代三茂铁路通车前,广州到茂名没有直达的火车,要先从广州到湖南,再转到广西,然后才能到茂名。生活更是艰难困苦。

  采访中,走近一个又一个广油人,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正是源于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对石油事业的热爱和奉献,广油在茂名扎根至今,培养了一大批艰苦奋斗、求实献身的应用型人才,助推茂名崛起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化基地之一。学校也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实力,跻身广东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城校携手互助,写就一段共生共荣的佳话。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