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努力构建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019-03-20 来源:基教司收藏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虞永平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表明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国家民族未来等方面的重要价值的判断,表明国家坚持公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的根本方向,体现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服务的国家意志。《若干意见》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建设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加强引导,确保学前教育公益普惠方向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办好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未来。《若干意见》强调,要牢牢把握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基本方向,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公益普惠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方向。教育的公益性意味着投入以政府为主,关注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需求,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殊需要服务。学前教育的公益性表现在它满足大多数家庭的利益和需要,大多数家庭可接受、可享受、非排他性并有满足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能增进社会效益,促进儿童后继的甚至终身的成长,为家庭脱贫带来新的可能,为未来国家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社会文明和谐。

  二、加强投入,规划好建设好普惠性幼儿园

  普惠性幼儿园具有公益性质,是以政府投入或扶持为基础,面向大众,为大多数家庭提供可接受的有质量的教育,包括公办园、国有企事业单位和街道、村集体举办的公办性质园和普惠性民办园。

  《若干意见》指出,“各地要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作为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园,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实现普惠目标的要求,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偏低的省份,逐步提高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到2020年全国原则上达到50%。积极扶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要实现85%的普及目标、80%的普惠目标和50%的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的结构目标,必须加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只有加强政府投入,才能真正实现公益普惠,才能实现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政府投入是解决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的关键力量。从我国学前发展的现实来看,农村地区的部分乡镇中心园和城镇地区的老旧小区幼儿园的短缺无法完全依靠小区配套来补充,必须通过政府精心规划,加强投入,尤其应通过补差性、修正性规划来实现学前教育资源的扩增。因此,需要加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摸底调查,在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完善规划,补建、增建、改建、扩建幼儿园,加强土地资源的供应和财政投入,将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真正靠近群众,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规划、投入和协调的功能,优先考虑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政府投入效益的核心就是普惠性资源的增长,投入的衡量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政府只有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才能确保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

  三、加强监管,努力建好、用好小区配套幼儿园

  小区配套幼儿园是新增幼儿园的主渠道,是当前和今后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也是未来公益普惠学前教育资源的核心保证。小区配套幼儿园靠近居民住宅,减轻家长接送负担,是就近入园的重要途径。因此,重视并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和利用,对完成2020年和2035年的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好、用好小区配套幼儿园是政府的重大责任。《若干意见》要求“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健全发展改革、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教育等部门联动管理机制,做好配套幼儿园规划、土地出让、园舍设计建设、验收、移交、办园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因此,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建设,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与配合,必须明确政府不同部门的责任,全力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到位。《若干意见》要求“确保配套幼儿园与首期建设的居民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这五同步能有效防止小区配套幼儿园缓建、缩建、停建、不建和建而不交的顽疾,是解决小区配套幼儿园问题的有效举措,也是政府协同建设小区配套幼儿园的重要经验。

  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需要政府各部门坚持方向,协同管理。小区配套幼儿园必须由政府统筹安排,必须结合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结合当前学前教育的规划,结合公办资源的状况,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实际,确保公办资源的足额分布,确保幼儿园的普惠性质,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

  四、加强协同,全方位确保公益普惠

  实现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层面协同发力,通过多方位的举措,确保公益普惠的实现。《若干意见》提出“国家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逐年安排建设一批普惠性幼儿园,重点扩大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性资源。”国家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继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意味着要将公益普惠的政策落实到最困难、最需要的地区和人群,真正实现学前教育普惠意义上的普及。

  政府应采取有力的措施确保普惠性资源挖潜增量。《若干意见》提出,积极挖潜扩大增量,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普惠性服务。“充分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等资源,以租赁、租借、划转等形式举办公办园。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公办园,在为本单位职工子女入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由此可见,对现有的潜在学前教育资源,一是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争取,力争充实到学前教育资源之中;二是使这些资源成为普惠性资源,为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三是从一定意义上重申了社会组织和社会机构对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社会责任,国有企事业单位、街道和村级组织,尤其是普通高等学校要成为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的支持者、促进者、践行者。

  政府应以有力的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益普惠性服务。《若干意见》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如果民办幼儿园不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就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惠,更难实现有质量的普惠。因此政府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其实现公益普惠。政府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应坚持认定标准,确保政府财政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方式的选择应从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助运行和保质量为重点,注重针对性;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应关注贡献,衡量幼儿园的学位数和教育质量。努力使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举办者想办、愿办、办好并不断改进和发展。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